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0的文章

臺灣培養出來的耳鼻咽喉科醫生:宮島靖

作者:奧野善雅 【簡介】 宮島靖(1900年1月-19??年),日本長野縣人。1920年渡臺,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就讀。畢業後,將耳鼻咽喉作為研究領域,從事研究、醫務,以及教書,甚至於1932年,開自己的醫院。 【簡歷】 本籍:長野縣北安曇郡陸鄉村 出生:1900年1月31日 渡臺:1920年 醫院:耳鼻咽喉科宮島醫院 醫院地址:臺北市京町二町目(約在今日臺北市中山區博愛路的附近) 家人:太太‧扶佐(ふさ)  長子‧靖彥  長女‧潤子  次男‧德介 宗教:真言宗 興趣:高爾夫、讀書、釣魚、園藝 宮島靖出生於1900年,為日本的長野縣北安曇郡陸鄉(位於長野縣的西北部)村人。1920年3月畢業於長野縣立大町中學校(現在該學校成為高等學校,校名為「長野県大町岳陽高等学校」),同年4月渡臺,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就讀。 1924年4月,宮島靖醫專本科畢業,進入研究科,研究耳鼻喉科,並於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任職(職稱是囑託)。隔年,從學校退學, [1] 但擔任耳鼻咽喉科學實習,從1926-1931年期間,在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及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工作。1931年,向九州帝國大學 提出於咽喉黴菌與扁桃腺相關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作為教授代理,在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授課並看診,同時,擔任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醫長。1932年,擔任醫專教授,但只過3個月,便以家事為由辭職,同時也辭去醫院工作。 同年,7月15日,宮島在臺北市京町二丁目開設醫院。 [2] 由此可知,他辭職的原因應該是為了自己開業。後來花了好幾萬圓,在臺北市本町三丁目花屋ホテル [3] (那條路俗稱中通り,(約在今日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的附近)的對面蓋新醫院,名稱為「耳鼻咽喉科宮島醫院」,1935年8月3日舉辦落成式。因當時中通り已經有幾所醫院(如杉山、大磯、大場醫院),因此,宮島醫院完工後,報上稱那條路為醫生路。 [4] 由於資料有限,無法確認宮島靖在臺灣待到何時,及其戰後的消息。但從1941年臺灣日日新報得知,他的長子(宮島靖彥)就讀臺北市旭國民學校, [5] 可以佑道1941年宮島靖還在臺灣。 宮島靖經常參與臺灣醫學界的活動。日治前期,醫學界已舉辦像類似研討會的活動,稱為「醫學大會」。根據日日...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與草山

公司 簡介 會社創立: 1919 工廠完工: 1920 地址:上埤頭 154 番地(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 85 號,今建國啤酒廠) 歷任社長:安部幸之助( 1919-1925 )、後宮信太郎( 1925-1939 )、赤司初太郎( 1939-1943 )。 1943-1945 年間高砂麥酒的社長因資料缺乏無從得知。 資本金:一百萬圓 股數:兩萬股 圖一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工場 資料來源: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 1931 年)。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氏會社(清酒製造、販賣, 公司地址在 今華山藝文特區) 1919 年於橫濱創立,安部幸之助同時擔任兩家公司的社長,隔年位於臺北上埤頭的工廠落成(今建國啤酒廠位置)。 [1] 公司創立初期以臺灣本島銷售及外銷南支(華南)、南洋(東南亞)為主,年產量最高可以達四萬石,約 432 萬公升。 [2] 高砂啤酒島內的販賣 通路 ,主要是靠特約店以及餐廳銷售,如大稻埕四大酒樓之一的春風得意樓、台南的臺灣樓及慈養軒等, 都是高砂啤酒的特約餐廳 。 除了 店鋪銷售,高砂麥酒還會不定期舉辦促銷活動,以贈品券抽獎、試飲會等方式吸引客源,與內地的朝日麥酒、麒麟麥酒競爭。 [3] 圖二 高砂生啤酒廣告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第 2 版), 1937 年 5 月 7 日。

3億票的比賽:八景十二勝

作者:趙育慧 1927年的臺灣八景募集活動公告 出處:〈臺灣八景募集〉,《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29日,版7。 簡介 為了促進觀光及宣傳臺灣,臺灣日日新報社在1927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舉辦了臺灣八景票選比賽,引起臺灣各地熱烈迴響,當時臺灣僅400多萬人口,投出的票數竟然高達3億票。票選結束後,送交審查委員選出二別格、八景十二勝,草山與北投並列為十二勝之一。 八景的起源 「八景」,代表著當地八個最具代表性的景色。臺灣的「八景」一詞最早見於1696年刊行之高拱乾補纂的《臺灣府志》中〈臺灣府八景〉,分別為位在當時府城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澄臺觀海」、「裴亭聽濤」;北部的「雞籠積雪」與「東溟曉日」;澎湖的「西嶼落霞」。 [1]    日治時期首度出現與清代較為不同的臺灣八景是在1913年,作者「讀古村莊主人」於《臺灣日日新報》發表〈臺灣八景〉一文,提到過去的八景因為交通不便而以臺南為中心,其餘地點多為想像的景色。因此作者認為在交通便利後的臺灣八景應是「合歡旭日」、「南岬月明」、「新高倒影」、「珠潭浮嶼」、「關渡歸帆」、「東海石屏」、「北島觀潮」、「旗後落霞」,其描述方式與清代類似,且仍為作者自己的主觀認定,同時帶有政治色彩。 [2]    投票活動開始 受到日本內地票選「日本新八景」活動的影響,1927年5月,臺灣日日新報社表示將舉辦「臺灣八景募集」活動,由大眾投票選出足以代表臺灣的名勝地。 [3]    6月5日公布活動規則,投票時間為紙上發表6月10日起至7月10日止;一張投票函只能投一個地點,但一人可以投票多張;報社為鼓勵參加,提供豐厚的抽獎獎品。 [4]    活動開始後,《臺灣日日新報》刊登專文論述為何舉辦此活動,說明臺灣位處亞熱帶,具有日本罕見的豐富山水美景,亦有人文的名勝舊跡,但過往日本人對於臺灣的印象都是流行病和兇惡的蕃人,而總督府的宣傳政策主要在產業方面,因此藉由此募集活動宣傳美景,並且當選地的交通、住宿等設備應更加完善,吸引更多的旅客來到臺灣這些獨特的風景名勝地,進而改變對臺灣的印象。 [5]    相較於歷史悠...

集合啦!草山教友們:臺北組合基督教會

臺北組合基督教會 牧養日人教友    集合啦!草山教友們 1937年臺北組合基督教會 教會堂及週日學校校舍 出處:室田有,《臺北組合基督教會二十年史》,(臺北:不詳,1932年),前置頁2。 日本統治臺灣後,日本內地的各種教會亦隨之被引進臺灣。臺北組合基督教會成員由日本組合基督教會教友組成 [1]   ,成員大多數為在臺日人。在臺活動包含:禱告會、傳道音樂會、受洗儀式、「日曜學校」演講會 [2]   、復活節紀念、聖誕節活動、內地留學回台歡迎會、婦人傳道會等,並定期參與臺灣基督教青年會YMCA所主辦的夏季學校。 [3] 臺北組合基督教會自1907年開始籌備設立。1912年6月28日,第一任牧師抵臺,並於6月30日創立「日曜學校」。同年9月8日於鐵路旅館(鐵道ホテル)(今臺北車站新光三越一帶)舉行創始儀式,正式成立。創立初期,成員們經常於各自的私人住處討論在臺推廣事宜,也致力本會的傳道活動。 [4]

啥都能演講的校長:室田有

室田有  (1881年-卒年不詳)  英語專長的老師,1923年後擔任校長,為臺北組合基督教會重要成員之一。   圖片出處:原幹洲編,《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勤勞と富源社,1931年),頁13。 【簡歷】 本        籍 | 神奈川縣愛甲郡玉川村七澤 生        日 | 明治14年(1881)8月14日 學        歷 |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本科英語部 信        仰 | 基督教(臺北組合教會) 居  住  地 | 臺北市龍口町三ノ二一番地(今臺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二段21之1號) 草山土地 | 1926-1937年持有紗帽山395、398番地 室田有,1881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卒年不詳。原本在京都市立盲啞院擔任院長兼教諭,在1911年4月,被調往臺灣擔任臺灣總督府中學校(今臺北建國高中)教諭。 [1] 1916年11月轉任陸軍部的英語通譯官。 [2] 1921年升任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今臺大管理學院)教授。 [3] 1923年擔任私立成淵學校校長直到1937年。 [4] 1930年4月擔任臺北州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長, [5] 一直到1937年離臺返日,在返回日本不久後,在1938年8月就任財團法人靜岡英和女學校長。  室田有身為一位修身、英語專長的老師,平時除了教導學生之外,也常常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青年報》上投稿文章教化社會風氣,有時亦會發表一些翻譯作品。室田有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臺北組合基督教會草立之初,他也提供自宅做為教會每週祈禱會的集會場地,且在1935年時,協助教會編纂《臺北組合教會二十年史》。 [6] 室田有平時除了常在教會各式場合演講關於宗教信仰和一些精神哲學的話題外,有時也會透過演講來點出當代社會的一些問題及分享一些人生經驗, [7] 其中有一場演講在室田有夫人因腸胃炎去世的隔年,他就在臺北組合敎會分享對妻子的哀悼。 [8]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在1920年8月26到28日之間,連載一篇〈草山より〉的文章,作者為室田孤蓬,根據內容判斷應為室田...

參與經營殖民地百家公司的超級企業家:赤司初太郎

赤司初太郎(1874年1月7日-1944年2月12日) 赤司初太郎,1874年生,日本高知縣人。1895年跟隨軍隊到臺灣,而後憑藉著高超的商業手腕,在臺灣經營各種事業,過世前的1943年,還是17家公司的社長,多家重要公司的董事。1944年病逝東京。 圖一 赤司初太郎像 來源:中西利八編,《滿蒙紳士錄 第三版》(東京:滿蒙資料協會,1940),頁567。 [簡歷] 本籍 日本高知縣 出生 1874年1月7日 過世 1944年2月12日 學歷 兵庫縣神戶市立高等小學校→神戶私立明道館(退學) 居住地(在臺) 台北市明治町二丁目三番地(電1123)(約位於今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38號凱薩大飯店位置) 草山別墅 頂北投紗帽山395-6 (今日臺北市北投區湖底路91號) [小傳] 赤司初太郎,1874年生,高知縣人。 [1] 最初並不姓赤司,但由於親生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因此輾轉被父親相識的赤司庄藏收為養子。 [2] 1889年他從高等小學校畢業後,白天工作,夜晚則於明道館上學。1893年,他前往北海道開墾,從事木材買賣。1894年日清戰爭之際,他離開北海道,到遼東半島做軍隊的生意;後來因三國干涉還遼,無法繼續待在遼東半島,便想轉往臺灣,後以有馬組工頭的身分,跟著軍隊來到臺灣。自雲林北上之後,他大部分的時間在臺北活動,在各大公司的株主名簿中,登記的地址也都在臺北市。 [3] 直到1937年才將住址從臺灣遷至東京(圖二)。 [4] 回到東京之後,憑藉在臺灣累積的資本,赤司將事業拓展回日本,而有了赤司財閥的出現。 圖二 「赤司初太郎外三名住所變更屆」(1937-03-17) 來源:〈自昭和十二年一月至十四年十二月株式關係書類(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臺灣鹽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6-090004-024。  雖然最初是以有馬組工頭的身分來臺,但赤司很快便在臺展現其商業手腕,他在1896年便成為陸軍的承辦商人。 [5] 1898年,赤司在雲林斗六開始他的事業,除了陸軍御用商人的身分以外,他已開始經營日用品雜貨、酒與菸草的買賣,從斗六開始,赤司的事業隨著年月擴張,跨足至樟腦、製糖、酒精、採礦等重要產業,而成為臺灣數一數二的大財閥。除了在公司中擔當重要職務,或是持有眾多股份外,赤司也擔任過臺北州協議會員等公職...

想為妳/你撐傘:小林惣次郎

小林惣次郎( 1871-1940 ),東京人,於 1897 年創立日進商會,最初以洋傘販賣為主,後來改為棉布進口批發。 簡歷 出生:明治四年( 1871 年) 過世:昭和十五年( 1940 年) 10 月 30 日 本籍:東京市芝區三島町 商號:日進商會(本町一丁目二八 - 三二番地)、日進洋傘店( 本町二丁目十六番地) 居住地: 本町一丁目二八 - 三二番地(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86 、 88 號)                     大正町一丁目三十番地(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 105 巷附近) 草山土地:頂北投紗帽山 398-6 、 398-7 、 398-10 、 398-13 、 401 、 542 番地 澀谷平四郎,《有限責任台北信用組合誌》(臺北市:有限責任臺北信用組合, 1935 ),頁2。 小林惣次郎 1871 年在東京市芝區出生,在家排行長男,於 1895 年渡臺 。 據說他到臺灣以後,看 到臺灣人 都穿著破舊衣服, 撐著從中國 來的 、 品質不好 、 也不好看的深藍色紙 傘,他 想到如果可以把 更堅固 好看 、更便宜的傘引進臺灣販賣, 一定有很大的市場, 因此在 1897 年 創立 專賣洋傘的 日進商會, 果然生意很好,事業越做越大 。小林所販賣的傘 是綿布製作,比傳統紙傘堅固,因為撐開時像蝙蝠, 俗稱為蝙蝠傘 [1] 。 從圖 一 可以看到日進商會的店頭掛滿了各式的洋傘。 到了 1921 年,洋傘店獨立開業,店址在本町二丁目十六番地(臺北市中正區懷寧街 60 號);其原址本町一丁目二十八番地改為日進商會,從事棉布進口、批發, 1933 年時以資本 50 萬圓成立株式會社日進商會,年營業額達 200 萬圓 。 [2] 1939 年 日進商會 再分出兩間子公司,分別為負責婦女、兒童洋服的丸菱商店,以及負責原料開發、土地收購的日進產業開發株式會社。 [3] 小林的事業非常成功, 1930 年代後期,他的個人營業所得在臺北都可以排進前 3 0 名。 [4] 圖一 日進商會廣告 出處: 成田武司,《臺北寫真帖》(臺北:成田寫真製作所, 1911 ),頁 50 。 圖二 丸菱商店廣告 ...

臺灣榻榻米界的顧問:永戶峯藏

作者:奧野善雅 【簡介】 永戶峰藏(1864-1936),生於日本德島縣名東郡沖ノ洲村。1898年來臺,創立臺北疊商會,賣製作榻榻米的原料,後來改為永戶商店,持續經營30餘年,並在臺南設有分店。 【簡歷】 本籍:德島縣名東郡沖ノ洲村 居住地:府中街三丁目23番地⇒臺北市本町二丁目19(約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區懷寧街56巷附近) 電話:臺北3118番(本店);臺南585番(支店) 出生:1864年 渡臺:1898年 商號:臺北疊商會⇒永戶商店 支店:永戶支店(台南湊町一丁目,約在今日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二路) 家人:太太 ひさ 兒子 精一 永戶峰藏,1897年來臺。永戶由於矚目在臺灣逐漸蓋日本式建築,因此創業臺北疊商會,開始賣榻榻米的原料。並本店經營30年餘,並且分店開設於臺南,在臺灣的榻榻米業界無人不曉。  永戶峰藏,1864年出生於日本德島縣,1898年來臺。他何時死於何處不詳細,根據〈臺灣之產業組合〉及訪談永戶的後裔,可能在1936年前過世。 [1] 永戶剛來臺灣時,經營蒟蒻原料店,後來變成榻榻米材料大盤商(疊表)。 [2] 其背景可能是他留意到在臺灣的日式建築漸多,需要榻榻米,另一方面,他的故鄉德島是疊表之生產地,所以他開始賣疊表的原料。起初店名叫臺北疊商會,後來改名為永戶商店,持續經營30餘年;除了賣疊表的原料以外,亦賣緣布、上敷、麻絲等,在榻榻米業界廣為人知。 [3] 商店的住址在府中街三丁目23番地,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的地址為臺北市本町二丁目19番地(約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區懷寧街56巷附近)。 儘管永戶經營榻榻米材料的商店相當久,但似乎並不是十分順利,中間有幾度捲入勞資爭議。例如,1907年時,因為日俄戰爭之後,在臺日本人物質生活品質提高,各行各業的薪資皆提高,唯有榻榻米製造工匠的薪資沒有提高,而且由於工匠人數增加,管理者(親方)競相降低工匠的服務費以吸引客人。本來換新疊表之服務費是一張14錢,日俄戰後降到12或10錢。工匠要求管理者提高服務費,沒有得到結果,因此開始罷工,於是永戶便介入斡旋。 [4] 日治初期,在臺灣從事榻榻米的工作者很少,所以榻榻米工匠直接接客人的委託工作,或者透過管理者(親方),獲得工作機會。其後從事榻榻米的工作者逐漸增加,競爭激烈,可能為了緩和同業...

草山溫泉區唯一臺灣人開的旅館:草山旅館(草山ホテル)

草山ホテル(草山旅館):1935年建  草山溫泉區唯一臺灣人開的旅館 圖片出處: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 設立:1935年 設立者:李築碑 日治時期地址:紗帽山318-7、9、10 現址:約在臺北市陽明路一段102、106號 李築碑,1896年生於臺北朱厝崙,公學校畢業後在鈴木商店臺灣支店工作十餘年後,獨立經營雜貨商運輸業。 1923年李築碑買下北投溫泉東薈芳旅館,改名新北投新薈芳(北投73)。在李築碑經營下,新薈芳生意隆盛,其後數次擴建。為迎接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1934年李築碑在草山溫泉區巴旅館隔著磺溪對岸建築新旅館,和洋室共15室,於1935年2月開張,命名為草山旅館,當時有些報導會以「新薈芳分館」來稱呼,為當地唯一臺灣人經營的旅館。根據1940年的資料,草山旅館住宿一晚1-1.5圓,三餐皆0.8-1.5圓,是當地最便宜的旅館。 [1] 草山旅館的地號登記在紗帽山318-7、9、10。紗帽山318這塊土地經過數次重測,1909年時登記有2甲餘的土地,地目為田,原為當地人何軟來等三人共有,1920年11月被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收購。其後歷經數次分割,1935年李築碑建造草山旅館時,土地仍屬於臺灣土地建物會社,直至1943年4月,李築碑才買下318-7,318-9,318-10,318-17,318-22,318-23,共約0.2甲的建物敷地。 [2] 根據家屋台帳,李築碑名下的家屋有三處:(1)登記於紗帽山318,有面積20坪餘的臺灣式木造住家,建築時間不詳。同址有不同建號之另二棟房舍,其中之一屬於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日本式木造住家,約13坪餘;另有一棟建號,為臺灣人高發所有,1942年由高定川等四人共同繼承,為31坪餘臺灣式磚造店鋪,為1934年建築,很可能是草山旅館最早的建物。(2)位於紗帽山318-7、9、10的日本式木造店鋪,樓地板面積146坪餘,1937年4月建築,每年收益額高達原為785圓,後更正為1630圓。 (3)位於分割後318-22,23處,有一臺灣式磚造店鋪,地板面積38坪餘,也是1937年4月建。 [3] (2)和(3)應該就是1937年擴建的草山旅館主建物。 林獻堂日記中曾留下他住宿草山旅館的記錄。1941年6月30日,林獻堂和內弟楊天佑同往草山,原本預定住宿多喜之湯旅館,因客滿,只好住宿草...

建二代無所不蓋 :田村作太郎

作者:趙育慧 出處:福田廣次,《專賣事業の人物》(臺北:臺灣實業界興信社,1937)。 田村作太郎(1882年3月15日 - 卒年不詳) 為日治時期的建築業者,承包鐵道工事、水利事業、河川護岸及各種會社官衙建築等工程。父親為田村千之助,自1895年來臺後深耕花蓮,創立田村組。田村作太郎1922年繼承田村組,往臺北發展,成為全臺知名建商,著名作品有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臺南林百貨。 簡歷 家號(店號)  田村組(土木建築請負業) 本籍  愛知縣知多郡野間村 出生  明治15年3月15日 學歷  東京錦城中學校/東洋協會專門學校(今拓殖大學) 居住地  臺北市末廣町1丁目18番地(電話743/2743) (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 經歷  錦町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長、工材信用組合理事、興財信用組合理事、臺北商工會會員、臺灣土木協會理事、臺北商工會議所議員。 草山別墅  紗帽山395-14、395-15、395-16番地(今臺北市湖底路92號,草山行館92藝文中心) 田村作太郎,1882年出生於愛知縣,為田村千之助長男。 [1]   田村千之助於1895年6月渡臺,最初在臺北西門町居住,以土木建築營造業起家,創立田村組,後來到花蓮港廳發展,本店位於臺北,花蓮港廳和臺東廳卑南皆有分店。 [2]   1907年,田村作太郎從東洋協會專門學校畢業後,來臺接手父業。 [3]   起初與父親在花蓮發展,1922年繼承戶主,成為田村組主,並透過「豫約賣渡」 [4]   成功獲得花蓮港廳鳳林區六階鼻原官有林土地。 [5]   臺北商店與住家皆在末廣町1丁目18番地(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 [6]    電話743(2743)番;花蓮港廳的分店則位於筑紫通13番地(今中正路與大禹街附近),電話21番。 [7]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中標示的田村組 出處: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術數位典藏計畫。 當時的報刊編輯形容田村作太郎性情溫和、誠實努力,並以穩健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