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育慧
出處:福田廣次,《專賣事業の人物》(臺北:臺灣實業界興信社,1937)。
田村作太郎(1882年3月15日 - 卒年不詳)
為日治時期的建築業者,承包鐵道工事、水利事業、河川護岸及各種會社官衙建築等工程。父親為田村千之助,自1895年來臺後深耕花蓮,創立田村組。田村作太郎1922年繼承田村組,往臺北發展,成為全臺知名建商,著名作品有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臺南林百貨。
簡歷
家號(店號) 田村組(土木建築請負業)
本籍 愛知縣知多郡野間村
出生 明治15年3月15日
學歷 東京錦城中學校/東洋協會專門學校(今拓殖大學)
居住地 臺北市末廣町1丁目18番地(電話743/2743) (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
經歷 錦町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長、工材信用組合理事、興財信用組合理事、臺北商工會會員、臺灣土木協會理事、臺北商工會議所議員。
草山別墅 紗帽山395-14、395-15、395-16番地(今臺北市湖底路92號,草山行館92藝文中心)
田村作太郎,1882年出生於愛知縣,為田村千之助長男。[1] 田村千之助於1895年6月渡臺,最初在臺北西門町居住,以土木建築營造業起家,創立田村組,後來到花蓮港廳發展,本店位於臺北,花蓮港廳和臺東廳卑南皆有分店。[2] 1907年,田村作太郎從東洋協會專門學校畢業後,來臺接手父業。[3] 起初與父親在花蓮發展,1922年繼承戶主,成為田村組主,並透過「豫約賣渡」[4] 成功獲得花蓮港廳鳳林區六階鼻原官有林土地。[5] 臺北商店與住家皆在末廣町1丁目18番地(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6] 電話743(2743)番;花蓮港廳的分店則位於筑紫通13番地(今中正路與大禹街附近),電話21番。[7]
當時的報刊編輯形容田村作太郎性情溫和、誠實努力,並以穩健踏實著稱,其建築工程項目包括:鐵道工事、水利事業、河川護岸及各種會社官衙建築等等。[8] 工程地點以花蓮和臺北地區為主,但與父親相比,父親那一代的事業主要在東部,到作太郎這一代則以西部為主。田村組曾經負責的著名工程為1930年建造的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約755坪,建築費150,000圓;[9] 以及1931年的臺南市末廣町新店舖街建築工程,田村組以283,800圓得標,其中最大的一棟建築即為林百貨,共六層樓高。[10]
1935年田村本來受到臺北工材信用組合及土木協會推選參加第一屆臺北市會議員選舉,後因候選人超額3名,多方交涉之下辭退候選人身分。[11] 雖然最後沒有參選,但得到臺北市工商業的推舉,也可以看到田村事業的成功。在家庭方面,田村共有五子一女,其中有2個兒子都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12]
戰爭時期,田村作太郎受到臺灣總督府重用,協助各統制工作,曾任總督府木材及其製品物價專門委員會委員,負責決定戰時重要物資的價格統制(1940-1945);臺灣中央賃金委員會專門委員,決定工業、礦業等產業裡無經驗勞工之最初薪水的標準(1942-1945)。[13] 戰後回到日本,居住在東京都北多摩郡,其後狀況不詳。[14]
根據《土地臺帳》,田村作太郎在1943年向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買得紗帽山395-14番地的建地(約30坪);並且向三谷芳太郎買得395-15及395-16番地的建地(由395-11分割出來,合計約23坪)。在《家屋臺帳》中,這三個地號共登記一間房屋,為自住石造住家,面積37坪餘,1937年建造,房舍所有人是田村作太郎。由此可以推測,可能是1937年,田村來此蓋了自己的別墅,但沒有同時買下土地,或是沒有馬上過戶,而是到1943年才去登記為自己的土地。戰後由英茶商夫伯格(F.H.Berger)向臺北縣租用;[15] 1952年時為陽明山管理局使用。[16] 2001年由臺北市文化局規劃為草山國際藝術村重建屋舍,因地址為湖底路92號,因此以「92藝文中心」之名作為展覽用地。[17]
[1] 林進發,《臺灣產業大觀》(臺北:民眾公論社,1936),頁329-330。
[2]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頁123。
[3]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224。
[4] 豫約賣渡為總督府與民間資本家約定期限內需開墾官有林地成功,即可低價購得土地。
[5] 「開墾地豫約貸付許可(田村千之助)」(1914-01-01),〈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二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251006。「田村作太郎豫約開墾地成功賣渡願許可」(1922-01-01),〈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3304002。
[6] 末廣町1-18的土地,在日治時期土地臺帳中大部分屬於大稻埕李春生家族所有,只有一小部分持分移轉給田村作太郎長子田村寬。
[7] 千草默仙,《全島商工人名錄 花蓮街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臺北:高砂改進社,1928),頁337。
[8]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頁126-127。
[9] 〈敎育會館 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27日,版4。
[10] 栗山新造,《林方一君追想錄》(臺南:出版單位不詳,1933),頁13。
[11] 〈新顏の進出は 愈よこれから 多彩な臺北市議戰風景〉,《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0日,版n02。〈田村作太郎氏 候補を辭退 きのふ正式に言明〉,《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2日,版5。〈臺北市市議戰 候補者以次繼起 現在已超過定員〉,《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2日,版n04。
[12] 帝國秘密偵探社編,《大眾人事錄第十四版-外地、滿支、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偵探社,1943),頁39。
[1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14] 大澤貞吉,《台湾関係人名簿》(橫濱:愛光新聞社,1959),頁102。
[15] 「電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一案電希遵照辦理由」(1950年11月7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1。「為後草山英僑所租日產房屋兩棟擬予收回電請核示由」(1950年8月17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5。
[16] 郭中端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溫泉建築解說及保存規劃》(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頁187。
簡歷
家號(店號) 田村組(土木建築請負業)
本籍 愛知縣知多郡野間村
出生 明治15年3月15日
學歷 東京錦城中學校/東洋協會專門學校(今拓殖大學)
居住地 臺北市末廣町1丁目18番地(電話743/2743) (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
經歷 錦町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長、工材信用組合理事、興財信用組合理事、臺北商工會會員、臺灣土木協會理事、臺北商工會議所議員。
草山別墅 紗帽山395-14、395-15、395-16番地(今臺北市湖底路92號,草山行館92藝文中心)
田村作太郎,1882年出生於愛知縣,為田村千之助長男。[1] 田村千之助於1895年6月渡臺,最初在臺北西門町居住,以土木建築營造業起家,創立田村組,後來到花蓮港廳發展,本店位於臺北,花蓮港廳和臺東廳卑南皆有分店。[2] 1907年,田村作太郎從東洋協會專門學校畢業後,來臺接手父業。[3] 起初與父親在花蓮發展,1922年繼承戶主,成為田村組主,並透過「豫約賣渡」[4] 成功獲得花蓮港廳鳳林區六階鼻原官有林土地。[5] 臺北商店與住家皆在末廣町1丁目18番地(今臺北市萬華區漢中街一帶),[6] 電話743(2743)番;花蓮港廳的分店則位於筑紫通13番地(今中正路與大禹街附近),電話21番。[7]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中標示的田村組
出處: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術數位典藏計畫。
出處: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術數位典藏計畫。
當時的報刊編輯形容田村作太郎性情溫和、誠實努力,並以穩健踏實著稱,其建築工程項目包括:鐵道工事、水利事業、河川護岸及各種會社官衙建築等等。[8] 工程地點以花蓮和臺北地區為主,但與父親相比,父親那一代的事業主要在東部,到作太郎這一代則以西部為主。田村組曾經負責的著名工程為1930年建造的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約755坪,建築費150,000圓;[9] 以及1931年的臺南市末廣町新店舖街建築工程,田村組以283,800圓得標,其中最大的一棟建築即為林百貨,共六層樓高。[10]
教育會館報導
出處:〈敎育會館 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27日,版4。
出處:〈敎育會館 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27日,版4。
1935年田村本來受到臺北工材信用組合及土木協會推選參加第一屆臺北市會議員選舉,後因候選人超額3名,多方交涉之下辭退候選人身分。[11] 雖然最後沒有參選,但得到臺北市工商業的推舉,也可以看到田村事業的成功。在家庭方面,田村共有五子一女,其中有2個兒子都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12]
戰爭時期,田村作太郎受到臺灣總督府重用,協助各統制工作,曾任總督府木材及其製品物價專門委員會委員,負責決定戰時重要物資的價格統制(1940-1945);臺灣中央賃金委員會專門委員,決定工業、礦業等產業裡無經驗勞工之最初薪水的標準(1942-1945)。[13] 戰後回到日本,居住在東京都北多摩郡,其後狀況不詳。[14]
根據《土地臺帳》,田村作太郎在1943年向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買得紗帽山395-14番地的建地(約30坪);並且向三谷芳太郎買得395-15及395-16番地的建地(由395-11分割出來,合計約23坪)。在《家屋臺帳》中,這三個地號共登記一間房屋,為自住石造住家,面積37坪餘,1937年建造,房舍所有人是田村作太郎。由此可以推測,可能是1937年,田村來此蓋了自己的別墅,但沒有同時買下土地,或是沒有馬上過戶,而是到1943年才去登記為自己的土地。戰後由英茶商夫伯格(F.H.Berger)向臺北縣租用;[15] 1952年時為陽明山管理局使用。[16] 2001年由臺北市文化局規劃為草山國際藝術村重建屋舍,因地址為湖底路92號,因此以「92藝文中心」之名作為展覽用地。[17]
英商租用原田村別墅的檔案
出處:「為外僑租用日產房屋可否與之繼續訂定請鑒核示遵由」(1950年07月10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6。
出處:「為外僑租用日產房屋可否與之繼續訂定請鑒核示遵由」(1950年07月10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6。
田村草山別墅現在樣貌
出處:趙育慧,2021年1月拍攝。
出處:趙育慧,2021年1月拍攝。
[1] 林進發,《臺灣產業大觀》(臺北:民眾公論社,1936),頁329-330。
[2]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頁123。
[3]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224。
[4] 豫約賣渡為總督府與民間資本家約定期限內需開墾官有林地成功,即可低價購得土地。
[5] 「開墾地豫約貸付許可(田村千之助)」(1914-01-01),〈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三十二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251006。「田村作太郎豫約開墾地成功賣渡願許可」(1922-01-01),〈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一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3304002。
[6] 末廣町1-18的土地,在日治時期土地臺帳中大部分屬於大稻埕李春生家族所有,只有一小部分持分移轉給田村作太郎長子田村寬。
[7] 千草默仙,《全島商工人名錄 花蓮街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臺北:高砂改進社,1928),頁337。
[8]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頁126-127。
[9] 〈敎育會館 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27日,版4。
[10] 栗山新造,《林方一君追想錄》(臺南:出版單位不詳,1933),頁13。
[11] 〈新顏の進出は 愈よこれから 多彩な臺北市議戰風景〉,《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0日,版n02。〈田村作太郎氏 候補を辭退 きのふ正式に言明〉,《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2日,版5。〈臺北市市議戰 候補者以次繼起 現在已超過定員〉,《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1月12日,版n04。
[12] 帝國秘密偵探社編,《大眾人事錄第十四版-外地、滿支、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偵探社,1943),頁39。
[1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14] 大澤貞吉,《台湾関係人名簿》(橫濱:愛光新聞社,1959),頁102。
[15] 「電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一案電希遵照辦理由」(1950年11月7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1。「為後草山英僑所租日產房屋兩棟擬予收回電請核示由」(1950年8月17日),〈外僑租用後草山日產房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臺灣省政府),典藏號:0040610011654005。
[16] 郭中端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溫泉建築解說及保存規劃》(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頁187。
[17] 臺北市文化局,「草山行館重新開館!即日起至明年三月底止免費入場參觀」,2020年10月13日瀏覽,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jI3OQ==&subMenuId=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