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與草山


公司簡介

會社創立:1919

工廠完工:1920

地址:上埤頭154番地(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85號,今建國啤酒廠)

歷任社長:安部幸之助(1919-1925)、後宮信太郎(1925-1939)、赤司初太郎(1939-1943)。1943-1945年間高砂麥酒的社長因資料缺乏無從得知。

資本金:一百萬圓

股數:兩萬股



圖一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工場

資料來源: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年)。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氏會社(清酒製造、販賣,公司地址在今華山藝文特區)1919年於橫濱創立,安部幸之助同時擔任兩家公司的社長,隔年位於臺北上埤頭的工廠落成(今建國啤酒廠位置)。[1]公司創立初期以臺灣本島銷售及外銷南支(華南)、南洋(東南亞)為主,年產量最高可以達四萬石,約432萬公升。[2]高砂啤酒島內的販賣通路,主要是靠特約店以及餐廳銷售,如大稻埕四大酒樓之一的春風得意樓、台南的臺灣樓及慈養軒等,都是高砂啤酒的特約餐廳除了店鋪銷售,高砂麥酒還會不定期舉辦促銷活動,以贈品券抽獎、試飲會等方式吸引客源,與內地的朝日麥酒、麒麟麥酒競爭。[3]


圖二 高砂生啤酒廣告

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第2版),193757日。




 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此時啤酒並未列入專賣,畢竟高砂麥酒當時屬於尚未發展成熟的公司,而且工廠的生產量遠高於銷售量,財政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當時正在進行大日本麥酒與高砂麥酒的合併談判尚未明朗,趕不上酒類專賣施行,因此總督府「暫時」把啤酒列入專賣項目[4]而原本的清酒進口商在酒類專賣後獲利降低,紛紛投入沒有買賣限制的啤酒銷售,例如近藤勝次郎的近藤商會除了清酒以外,也開始進口日本麒麟麥酒到臺灣販售。[5]除此之外,臺灣天氣炎熱,非常適合喝啤酒,臺灣的啤酒銷量因此大幅增加。伴隨銷量提升而產生的冰塊需求,也使高砂麥酒投入冰塊製造業,形成兩種商品互相搭配的一條龍服務。[6]


1933年,總督府開始實施啤酒「收購專賣」。簡單來說就是總督府專賣局向高砂麥酒採購啤酒,再統一封緘 、定價,而不是直接徵收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會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高砂麥酒的不良財務狀況[7]193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改組,因應專賣實施後高砂麥酒需負擔全島大部分需求,內地三大麥酒會社(大日本麥酒、麒麟麥酒、櫻麥酒)介入經營,成為最大股東。[8]社長則由赤司初太郎擔任。赤司接任社長後進行200多萬的增資計畫,並於1942年推行工廠的擴張,期望達成生產的提升。[9]



高砂麥酒公司於19439月向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購買頂北投紗帽山395-6番地的土地面積為0.0496145),12月過戶,日本戰敗之後,此地於19514月轉移給臺灣省煙酒公賣局。在這塊土地,登記了一棟17(約57m2)的石造日本式住家,建築年代不詳本來所有權人為坪內久和。19431月,所有權移轉給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取締役社長赤司初太郎。家屋臺帳還記錄了此房舍改為「員工俱樂部」,坪數18坪餘,但未明記時間。「員工俱樂部」並非日文用法,有可能是戰後根據原用途而補登,或是戰後由公賣局接收後,以這裡為員工俱樂部戰後此棟建築歷經重建,現在做為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使用。


 

圖三: 395-6重建後房屋現況,現今作為藝術家創作空間(筆者拍攝)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大事年表

1919     於橫濱成立

1920         上埤頭工廠落成

1925        發售特製淡啤酒

1928        久邇宮大將殿下來台指定飲料

1933        啤酒專賣

1939        內地三大麥酒會社加入經營

1943        購入紗帽山395-6番地


[1]唐仁原景俊,〈島產麥酒の發達と其の經路〉,《專賣通信》1571936年,頁90-91

[2] 〈高砂麥酒內容〉,《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5版,19181119日。

[3] 唐仁原景俊,〈島產麥酒の發達と其の經路〉,《專賣通信》1571936年,頁88

[4] 岩村益典,〈日治時期臺灣啤酒販賣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頁61-63;山本正一〈雜錄—就麥酒專賣而言〉,《專賣通信》麥酒專賣紀念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3,頁176-183

[5] 岩村益典,〈日治時期臺灣啤酒販賣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頁96

[6] 作者不詳,〈臺北の製氷戰〉,《實業之臺灣》1761925,頁71-72;大園市藏,《臺湾人事態勢と事業界》,臺北:新時代臺灣支社,1942,頁13

[7] 岩村益典,〈日治時期臺灣啤酒販賣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頁131-132

[8]〈高砂麥酒の新重役陣決定 內地から五名、臺灣から二名〉,《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2版)1939717日。

[9]〈高砂麥酒の增資 百五十萬圓から四百廿萬圓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2版),19391214日;〈高砂麥酒の擴張は三月竣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2版),1942112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連結臺北樂園之掛橋:草山道路

作者:奧野善雅 1935年8月22日,完成鋪設士林草山間的道路,隔天在草山眾樂園前面的廣場舉行竣工儀式。〈草山鋪裝道路の竣功式擧行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4日,版7。 清朝時期,由於官僚對於交通沒有特別關心,也沒有一貫性的交通方針,並且交通的經營、改修大多是靠當時的地方有力者,因此道路的普及只限於台北、台南、基隆的一部分,無法普及到全島。 日本領台之初,也沒有馬上改善路況,這也造成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障礙。 雖然總督府後來開始計畫修繕主要道路,但臺灣總督府以第一期事業公債推動縱貫鐵路、築港、水道工程、土地調查、收購大租權、建築官舍等基礎建設,等待建設的項目繁多,連帶使得中央財政十分吃緊。 [1] 在有限的經費下,總督府優先選擇建設可以為臺灣產業、貿易發展的鐵路與海港,這便影響道路的發展。1920年後半,因日本內地與臺灣汽車逐漸普及,道路才開始發展起來。 [2] 1920年代前,除了臺北州以外,全島的道路大多還屬於傳統型的道路,例如土砂道路(Earth Road) 砂礫道路(Gravel Road)等。 [3] 臺灣地處季風帶,強烈的季風會破壞這種傳統型道路,乾燥期砂塵滾滾,視線呎尺難辨;降雨期則一片泥濘,甚至交通中斷,對於產業、經濟、衛生危害甚大,因此,總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經費和勞力來維持、修護道路。 臺灣總督府或各地方廳,在財源不允許大規模推動近代舖設道路之時,僅能動員保甲 [4] 、道路協會等組織進行道路的維修。儘管1903年的臺灣,已經引進碎石機與蒸氣壓路機,使用那種近代性的機器發展出較為進步的碎石道路(Broken Stone Road) [5] ,並且總督府花很多研究費讓技師者發明品質相當好的道路材料和舖設方式,然而機器、設備還是不夠多,日治前期可以舖設近代道路之地方相當有限。 1920年代,臺灣的道路來到一個轉捩點。 日本內地提高汽車與道路的技術,此外,同時期臺灣的鐵道與港口亦逐漸建設完成。為了符合日益發達的汽車交通以及改善島內的主要道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一方面參酌臺灣和日本既有的資料,並對臺灣汽車運輸發展進行詳細的調查,加上1926年起,總督府制定以國費改修國道預定線之方針,增加道路事業的國費支出,開始著手舖設道路。 總督府於1930年3月7日經府議通過,制定明確的「道路構造規程」(昭和五年三月七日附總交第一一〇...

館野弘六 :巴士、泡湯、住宿一條龍服務

作者:許佩賢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台北:古澤書店,1915),頁320。 【簡歷】 生卒年:1873(1872?)-1927 本籍:長野縣下伊那郡飯田町江戶町 臺北市內住址:臺北市北門街2-86                           臺北市京町 巴自動車商會:臺北市大和町3-2 家人:夫人館野小捨、女婿(養子)館野松十、岡村謙 館野弘六1873年(部分資料作1872年)出生,本籍為長野縣下伊那郡飯田町江戶町, [1] 1898年6月渡臺,起初在新竹經營旅館竹陽軒,1903年宣告破產而到臺北,在北門街開設料亭竹之家。其後,竹之家的經營逐漸上軌道,曾經擁有8名藝妓,為一時之冠。 [2] 1915年竹之家移轉到京町,1920(21?)年擴建原址,增設洋食部カフェートモエ(巴咖啡,大和町3-2)。 [3] 1919年時,他曾捐贈一座「青銅製登龍噴水器」給臺灣神社。 [4] 1920年,組織高砂少女歌劇團,自任團長,培養女優, [5] 展現他對不同業種的興趣。 館野在日治臺灣史上更重要的角色是他被認為是開發草山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於1919年設立巴自動車會社,巴巴士是其後連絡臺北及草山最重要的交通工具;1923年也在草山上建造了巴旅館,在草山各民營旅館中堪稱最豪華的旅館,為草山觀光重要的據點。 1919年館野弘六購買了一台附頂蓬的Overland(美國品牌)汽車作為自家用車,表現了他對汽車的關心,後來也用在送迎客人。雖然客人很滿意,但卻受到同業抗議。因此他將自家用車正式登記為營業用車,另加購兩台,以巴咖啡樓下當作車庫,命名為竹之家自動車部,而開始租車事業,...

多喜之湯 : 多喜橋畔看瀑布吃臺灣菜

作者:許佩賢 圖 多喜之湯旅館剛成立時的樣貌 出處:〈草山の平民的浴場〉,《臺日》1923年8月14日(7)。 說明:照片右邊的建築是浴室,中間是廣間和食堂,左邊是特別室。 【簡歷】 成立時間:1923年 成立者:德永萬七、半田伊右衛門、那和庄吉 日治時期地番:頂北投紗帽山318-8(電話8番) 現在位址:約在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一段1、3、5號及17、19、21、23號。 【歷史】 多喜之湯位於草山溫泉區的入口處的多喜橋畔,從旅館散步出來就可以觀賞到草山瀑布。1923年東宮行啟後,草山的發展更受到注目,趁著這個熱潮,當年8月,基隆運送業者德永萬七、若草屋主人半田伊右衛門、臺北那和庄吉三人,在多喜之橋左方的小山丘上設置,約140坪,設立費用約2萬圓。旅館四周用短片木材層疊圍繞(蛇腹),有文化村的感覺。共有三棟建築,中間是大廣間和食堂、賣店,大廣間有四十疊,可供100人左右的宴會;左邊有六疊和八疊的特別室三間;右邊的建築是浴室,號稱當時草山最大浴槽,長九尺,寬十四尺,分男女兩室。入浴一人25錢,座蒲團、煙草盆免費。只入浴1人5錢,特別室可供餐,1圓80錢以上可依客人需要訂餐。 [1] 1923年為了準備裕仁皇太子到草山行啟,臺北州自前一年度即開始積極整備道路,並以26,000圓經費,在草山入口處架設新橋,於1923年3月完工,長約200公尺(110間,1間=1.82公尺)、寛5.5公尺(3間),橋墩為鐵筋混凝土,高45尺(1尺約30公分),橋上柵欄使用阿里山檜。因橋旁是瀑布,瀑布的日文發音為taki(「瀧」,たき),遂以同音異字,將此橋命名為「多喜之橋」,有時也寫為「瀧之橋」(即今日的福壽橋)。 [2] 在橋旁的新旅館,便因此命名為多喜之湯。 此三名創立者的生平都不詳,只知道半田很早就定居在草山,蓋有別墅萬壽園,且經營旅館若草屋;德永是基隆的運輸業者。1930年時的資料,經營者只剩下德永萬七一人。此塊土地地號原屬於紗帽山318-2番,於1924年分出318-8,並改地目為建地,土地所有者是臺灣土地建物會社,很可能是德永等人向該公司租賃土地開設旅館。 [3] 1930年介紹草山溫泉的旅遊手冊上,對多喜之湯有如下的介紹:      位於草山的入口,渡過瀧之湯橋在左手邊的高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