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會社創立:1919
工廠完工:1920
地址:上埤頭154番地(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85號,今建國啤酒廠)
歷任社長:安部幸之助(1919-1925)、後宮信太郎(1925-1939)、赤司初太郎(1939-1943)。1943-1945年間高砂麥酒的社長因資料缺乏無從得知。
資本金:一百萬圓
股數:兩萬股
![]() |
圖一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工場 資料來源: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年)。 |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氏會社(清酒製造、販賣,公司地址在今華山藝文特區)1919年於橫濱創立,安部幸之助同時擔任兩家公司的社長,隔年位於臺北上埤頭的工廠落成(今建國啤酒廠位置)。[1]公司創立初期以臺灣本島銷售及外銷南支(華南)、南洋(東南亞)為主,年產量最高可以達四萬石,約432萬公升。[2]高砂啤酒島內的販賣通路,主要是靠特約店以及餐廳銷售,如大稻埕四大酒樓之一的春風得意樓、台南的臺灣樓及慈養軒等,都是高砂啤酒的特約餐廳。除了店鋪銷售,高砂麥酒還會不定期舉辦促銷活動,以贈品券抽獎、試飲會等方式吸引客源,與內地的朝日麥酒、麒麟麥酒競爭。[3]
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此時啤酒並未列入專賣,畢竟高砂麥酒當時屬於尚未發展成熟的公司,而且工廠的生產量遠高於銷售量,財政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當時正在進行大日本麥酒與高砂麥酒的合併談判尚未明朗,趕不上酒類專賣施行,因此總督府「暫時」未把啤酒列入專賣項目。[4]而原本的清酒進口商在酒類專賣後獲利降低,紛紛投入沒有買賣限制的啤酒銷售,例如近藤勝次郎的近藤商會除了清酒以外,也開始進口日本麒麟麥酒到臺灣販售。[5]除此之外,臺灣天氣炎熱,非常適合喝啤酒,臺灣的啤酒銷量因此大幅增加。伴隨銷量提升而產生的冰塊需求,也促使高砂麥酒投入冰塊製造業,形成兩種商品互相搭配的一條龍服務。[6]
1933年,總督府開始實施啤酒的「收購專賣」。簡單來說就是總督府專賣局向高砂麥酒採購啤酒,再統一封緘 、定價,而不是直接徵收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會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高砂麥酒的不良財務狀況。[7]193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改組,因應專賣實施後高砂麥酒需負擔全島大部分需求,內地三大麥酒會社(大日本麥酒、麒麟麥酒、櫻麥酒)介入經營,成為最大股東。[8]社長則由赤司初太郎擔任。赤司接任社長後進行200多萬的增資計畫,並於1942年推行工廠的擴張,期望達成生產的提升。[9]
高砂麥酒公司於1943年9月向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購買頂北投紗帽山395-6番地的土地,面積為0.0496甲(約145坪),12月過戶,日本戰敗之後,此地於1951年4月轉移給臺灣省煙酒公賣局。在這塊土地,登記了一棟17坪餘(約57m2)的石造日本式住家,建築年代不詳,本來所有權人為坪內久和。1943年1月,所有權移轉給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取締役社長赤司初太郎。家屋臺帳還記錄了此房舍改為「員工俱樂部」,坪數18坪餘,但未明記時間。「員工俱樂部」並非日文用法,有可能是戰後根據原用途而補登,或是戰後由公賣局接收後,以這裡為員工俱樂部。戰後此棟建築歷經重建,現在做為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使用。
圖三: 395-6重建後房屋現況,現今作為藝術家創作空間(筆者拍攝) |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大事年表
1919年 於橫濱成立
1920 上埤頭工廠落成
1925 發售特製淡啤酒
1928 久邇宮大將殿下來台指定飲料
1933 啤酒專賣
1939 內地三大麥酒會社加入經營
1943 購入紗帽山395-6番地
[1]唐仁原景俊,〈島產麥酒の發達と其の經路〉,《專賣通信》15:7,1936年,頁90-91。
[2] 〈高砂麥酒內容〉,《臺灣日日新報》,日刊,第5版,1918年11月19日。
[3] 唐仁原景俊,〈島產麥酒の發達と其の經路〉,《專賣通信》15:7,1936年,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