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田有 (1881年-卒年不詳) 英語專長的老師,1923年後擔任校長,為臺北組合基督教會重要成員之一。
[1]「京都市立育啞院長兼教諭室田有任中學校教諭」(1911年4月1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四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885066。
[2]「室田有任公立高等女學校長、俸給、勤務」(1930年5月1日),〈昭和五年四月至六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060071-563。
[3]1947年被併入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1948年改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1987年商學系升格為管理學院。檢索自:「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史簡介」,http://management.ntu.edu.tw/AboutCoM/history(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1日)。
[4]李瑞明總纂,《百年樹人: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慶祝創校100週年校慶紀念集》(臺北: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1997年),頁24。
[5]今已不存,舊址現為立法院院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戰後被徵用為臺灣省政府廳舍。省政府遷至中興新村後,由立法院進駐使用至今。
[6]室田有,《臺北組合基督敎會二十年史》(臺北:臺北組合基督敎會,1935年),頁25-28。
[7]自1919年到1932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中整理室田有的講題如下:〈戰爭詩人ルパート ブルック〉、〈世界日曜學校雜感〉、〈同胞觀念之發達〉、〈諸君の使命〉、〈人生の根本義〉、〈精神復興の源泉〉、〈現代文明之缺陷〉、〈現代と基督教〉、〈日本人の現在ひ將來〉。
[8]〈室田有氏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9日,2版。
[9]〈草山より(二)〉,《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8月27日,4版。
[10]〈臺北第二高女 草山夏季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10日(N2)。
[11]〈肉と靈とに培ふ 草山の夏期林間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7月10日(7);〈青年會夏季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6月26日(4);〈夏期學校消息〉,《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13日(N2)。
[12]室田有,《臺北組合基督敎會二十年史》,頁190-191。
[13]士林地政事務所藏《土地台帳》、《日治時期土地登記簿》。
圖片出處:原幹洲編,《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勤勞と富源社,1931年),頁13。
【簡歷】
本 籍 | 神奈川縣愛甲郡玉川村七澤
生 日 | 明治14年(1881)8月14日
學 歷 |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本科英語部
信 仰 | 基督教(臺北組合教會)
居 住 地 | 臺北市龍口町三ノ二一番地(今臺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二段21之1號)
草山土地 | 1926-1937年持有紗帽山395、398番地
室田有,1881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卒年不詳。原本在京都市立盲啞院擔任院長兼教諭,在1911年4月,被調往臺灣擔任臺灣總督府中學校(今臺北建國高中)教諭。[1]1916年11月轉任陸軍部的英語通譯官。[2] 1921年升任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今臺大管理學院)教授。[3] 1923年擔任私立成淵學校校長直到1937年。[4] 1930年4月擔任臺北州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長,[5] 一直到1937年離臺返日,在返回日本不久後,在1938年8月就任財團法人靜岡英和女學校長。
室田有身為一位修身、英語專長的老師,平時除了教導學生之外,也常常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青年報》上投稿文章教化社會風氣,有時亦會發表一些翻譯作品。室田有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臺北組合基督教會草立之初,他也提供自宅做為教會每週祈禱會的集會場地,且在1935年時,協助教會編纂《臺北組合教會二十年史》。[6]
室田有平時除了常在教會各式場合演講關於宗教信仰和一些精神哲學的話題外,有時也會透過演講來點出當代社會的一些問題及分享一些人生經驗,[7] 其中有一場演講在室田有夫人因腸胃炎去世的隔年,他就在臺北組合敎會分享對妻子的哀悼。[8]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在1920年8月26到28日之間,連載一篇〈草山より〉的文章,作者為室田孤蓬,根據內容判斷應為室田有本人之作,因此室田有與草山的淵源,看起來與他在1920年與友人造訪草山有關,文中可以看出室田有對於草山的景緻讚譽有加,[9] 加上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在1921-1925年間,於草山舉辦的夏季林間學校,室田有即擔任此一夏季林間學校的校長。
到了1932年室田有擔任第二高女校長期間,亦選擇在草山公共浴場舉行為期10天的夏季學校。[10] 透過這些時間室田有夏季到草山避暑、泡湯、靈修的活動,不難看出他對草山的喜愛。[11]
在草山開設林間學校
圖片出處:〈樂しみつつ學ぶ 草山の林間學校 自然の靈氣に觸れ より以上の英氣を養ふ〉,《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19日(N2)。
根據土地台帳,在1926年12月林田稔與同為臺北組合教會的教友室田有、吉田坦藏、近藤勝次郎,[12] 一起合資購得「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頂北投字398番地」,另外林田稔也自己獨資購買鄰近的395番地,直到1929年才轉賣給室田有、吉田坦藏、近藤勝次郎。[13]
此後,室田有一直到1937年要離開台灣前,才將自己的持份賣給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他們雖然合資買地,但在買地後似乎並未在土地上進行建設,而是過了10年,在室田有賣掉他的持分後,1939年吉田坦藏與近藤勝次郎才開始分割他們所購買的土地,賣予其他人。
[1]「京都市立育啞院長兼教諭室田有任中學校教諭」(1911年4月1日),〈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四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885066。
[2]「室田有任公立高等女學校長、俸給、勤務」(1930年5月1日),〈昭和五年四月至六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060071-563。
[3]1947年被併入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1948年改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1987年商學系升格為管理學院。檢索自:「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史簡介」,http://management.ntu.edu.tw/AboutCoM/history(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1日)。
[4]李瑞明總纂,《百年樹人: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慶祝創校100週年校慶紀念集》(臺北: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1997年),頁24。
[5]今已不存,舊址現為立法院院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戰後被徵用為臺灣省政府廳舍。省政府遷至中興新村後,由立法院進駐使用至今。
[6]室田有,《臺北組合基督敎會二十年史》(臺北:臺北組合基督敎會,1935年),頁25-28。
[7]自1919年到1932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中整理室田有的講題如下:〈戰爭詩人ルパート ブルック〉、〈世界日曜學校雜感〉、〈同胞觀念之發達〉、〈諸君の使命〉、〈人生の根本義〉、〈精神復興の源泉〉、〈現代文明之缺陷〉、〈現代と基督教〉、〈日本人の現在ひ將來〉。
[8]〈室田有氏講演〉,《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9日,2版。
[9]〈草山より(二)〉,《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8月27日,4版。
[10]〈臺北第二高女 草山夏季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7月10日(N2)。
[11]〈肉と靈とに培ふ 草山の夏期林間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7月10日(7);〈青年會夏季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6月26日(4);〈夏期學校消息〉,《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7月13日(N2)。
[12]室田有,《臺北組合基督敎會二十年史》,頁190-191。
[13]士林地政事務所藏《土地台帳》、《日治時期土地登記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