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奕瑄 由於櫻花在日本文化中有特殊的意涵,因此,日本統治臺灣以後,來臺的日本人即開始留意臺灣的櫻花,報紙很早便有相關報導。日治初期,曾有記者聽聞消息而自草山循小徑前往竹子湖,他形容北邊山頭櫻花盛開與相思樹相接、覆蓋溪流,連綿數百公尺,宛如一朵錦雲。 [1] 1901年,草山上的竹子湖設置派出所,當地的警察、官吏也很快注意到當地的櫻花。 [2] 草山上的本土櫻花,花期約從一月中開始,至三月中結束。每到二月底、三月初,報紙經常報導草山附近花季來臨之景,各公私團體發起觀櫻會,集體上草山賞櫻。1910年代草山各項開發興起後,前往北投、草山泡溫泉,並觀賞草山的桃花與竹子湖的櫻花,逐漸成為當時在臺日人、文人雅士春日裡的推薦行程,並逐漸擴及一般大眾。 [3] 官方的農試單位也開始研究臺灣的櫻花,一位官員的報告指出,臺灣共有十種櫻屬植物,其中一種緋櫻,花朵呈紅色鐘狀,分布於海拔較低之處,在臺灣較為常見,位於草山附近的竹子湖即為重要分布區域之一,當地人稱之為山櫻桃、櫻桃花。 [4] 草山的櫻花,除原生種外,也有不少由人工栽植而成。首先是私人在此區域栽種櫻花的紀錄。由於草山距離臺北市區不遠,景緻優美又有溫泉,因而逐漸發展為觀光區,並開始出現許多私人別墅。1915年,知名印刻店以文堂的主人松田德三,將來自日本奈良中部吉野山的櫻花栽種於其草山別墅(位於今臺北市格致路255號)、郵局、巴旅館附近。 [5] 實業家山本義信於1927年開始在草山興建別墅、庭園,稱為羽衣園,陸續在庭園中種植松樹、櫻花、杜鵑,直到1933年,園中日本與臺灣種櫻花總共超過六百株。羽衣園賞櫻成為草山新景點之一。 [6] 另一方面,亦有官方在此區域植櫻的記載。根據《臺灣名勝舊蹟誌》的敘述,據說1902年時臺北廳曾嘗試在竹子湖移植五十株日本品種的櫻花,1911年再於附近移植另外約一千株。 [7] 1933年,臺北州協議會提出大屯山造林計畫,作為皇太子行啟與成婚紀念,也兼有涵養水源、觀光遊憩、國土保育等功能。其植栽範圍廣及草山、竹子湖、水梘頭(約今日淡水區水源里),以及紗帽山、七星山東北面、大屯山南面,共約一千二百甲;樹種以相思樹、臺灣赤松、琉球松、黑松等為主,也包含其他觀賞林木。 [8] 其中各品種櫻花共計超過四萬株,由草山當地、蘇澳、霧社採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