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草山別墅是怎麼蓋起來的:草山上的石頭建材及它們的產地

作者:林昀叡 現在到陽明山上可以見到許多由石頭蓋成的房子,這些大多為日治時期已經存在的日人別墅,它們與臺北市區常見的木造宿舍不同,多為灰黑色的石造建築,為什麼用石頭蓋房子?而這些石頭是從哪來的呢? 我們可以從臺北盆地周遭出產什麼樣的石頭,或許會找到一些線索。  臺北盆地可採集到的石材,主要分為安山岩及砂岩兩種。 安山岩質地較硬,又被稱為硬石,其產地包括淡水(觀音山)、內巖、士林、水返腳(汐止)等地,其中觀音山、水返腳產石材色黑,多用於墓碑、石碑製造;而內巖、士林石顏色偏白,大部分使用在公共建築之上。另一方面,相較於安山岩,砂岩質地較為脆弱,多用於排水溝、石牆,生產於內湖、唭里岸等地。 [1] 安山岩主要分為內巖石和士林石。 內巖石主要分布於八里坌堡觀音坑庄,也就是觀音山的南面,以內巖為名,可能與凌雲寺的俗稱有關。從關渡搭船到成仔寮(今五股區成洲里),就有沿著溪流搭建的輕便台車軌道可到採石場,而採掘下來的石頭,則稱為粗石,會先運送到臺北再進行細部加工。 依據 1917 年的調查,其運送量最大為 45 立方公尺,而 9 立方公尺的運費為 55 錢,所以每次運送石頭的費用可達275錢。此種石材為淺灰色(圖一),由於顏色較淺而美麗,十分受到建築業者的喜愛,其中一個建築業者便是澤井組。 澤井組是臺灣幾個主要土木建築業者之一,澤井組在成仔寮內巖、基隆蚵殼港庄(基隆市安樂區、中山區交界)皆擁有採石場,其所開採的石材多用於公共建築、軌道鋪設、護岸工程之上。 [2]   圖一 觀音山凌雲嶺出產的安山岩 資料來源: [中文名紫蘇輝石安山岩(NMNS002788-P00484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20/12/10檢索)。   圖二 1914年澤井組規劃的觀音山石材搬運輕便鐵道路線圖 資料來源:「官有地使用許可(澤井市良)」(1913-10-01),〈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二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624023。  士林石的產地則是位於石角、雙溪一帶(今士林區)。今天的仰德大道兩旁有多個採石場,從士林車站到達採石場有鋪設軌道運輸,依據 1917 年的調查開採範圍大概十公頃,等同於十個足球場大。 [3] 士林石使用於建物外牆、車寄或玄關等等,如國...

作為建材的水泥、磚塊

作者:黃㵾任 北投磁磚廣告 出處:《臺灣建築會誌》6:2(臺北:1934年3月),封面頁後第1頁。 日治時期的建築技術一開始流行的是日本內地式木造建築,後來發展成磚造建築,其後又引進鋼筋混凝土技術。 [1] 建築物結構的發展,使得住屋更不會輕易受氣候或天災的影響而損壞。然而,結構技術的進步雖然強化了建築本體,外觀大多還是粗糙單調、難有變化的狀態,因此針對建築表面美化的裝飾性工程,也逐漸受到重視。 建築內、外部牆面的工程主要有兩種加工、修飾的方式,一種是粉刷砂漿水泥;一種是鋪設磚塊或磁磚。 [2] 水泥 建築物牆面的粉刷底層以水泥砂漿為主。粉刷的主要材料為石灰,填充物以砂為主,也會混合石膏粉、波特蘭水泥等建材。 [3] 為了提高施工穩定度、防止龜裂,水泥匠工有時也會選擇添加麻、稻穀、稻草桿等天然素材,填補縫隙。而粉刷材料一般會在施工現場調配,經過完整攪拌後,就可馬上使用。 日治時期常見的粉刷砂漿的種類有灰泥施作、水泥灰漿(cement mortar)、「人造石塗」等不同塗料。   [4] 灰泥施作 (漆喰塗り)為日本獨特的塗抹牆壁材料,主要成份為石灰,它的獨特性在於添加海藻、石灰、銀杏草等植物纖維。 水泥灰漿 是水泥、石灰石、沙子混合摻水攪拌,多用於連接磚塊、裝飾天花板與地板使用。 「人造石塗」 是模仿石材建築的質感,採用水泥、細沙、碎石...

保護日式建築之必要物品:瓦片

作者:奧野善雅 臺灣傳統的房屋似乎很早即使用瓦片,據說自鄭成功時期就開始燒製。 [1] 臺灣瓦又稱為板瓦,因其形狀薄而扁,臺語俗稱「薄仔瓦」,顏色有紅瓦與青瓦兩種,紅瓦較為常見。 [2] 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後,隨著來臺日本人增多,日本式房屋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蓋日本式的建築時,瓦片是不可或缺的建材之一,它的功能除了美觀以外,還有遮音、斷熱、保溫、耐火、耐久、防止漏雨等。 [3] 從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可知,1896年臺灣已經有日本式的瓦片製造所。 [4] 日治時期的資料中,瓦片有日本瓦、和瓦、內地瓦、臺灣瓦、板瓦、薄子瓦(臺語)、紅瓦等各種不同名稱,這些用詞泛指日本形式的瓦,與生產地無關,不論在日本或是臺灣生產皆稱之為這些用詞。隨著官舍等其他建築興建的需求增加,日治初期自日本輸入日本瓦,隨後轉而在臺灣燒製。起初在臺灣燒製的日本瓦,品質比不上日本製的日本瓦,但後來兩者的品質逐漸接近。 瓦片有哪些特色? 日本瓦有許多類型,依照材料區分,可分為黏土瓦和水泥瓦。黏土是以黏土製造的瓦片,通常在田地、山上挖掘黏土,之後為了移除黏土包含的不純物質,進行練土,最後燒製。水泥瓦是由水泥與砂依照一定比例調和,再放至模具裡施壓定型,臺灣大概自1919年左右開始生產。 [5] 日治時期有各種形式的水泥瓦,包含中村式改良萬全瓦、萬全瓦、佐野式精巧瓦、中村式改良安全瓦和上瀧改良理想瓦。 [6]   中村式改良安全瓦是中村貞吉在臺北後菜園街167號(約在於現在萬華區菜園里附近)設立水泥瓦製造工廠,1922年不斷地改良製造出來的瓦片。 [7] 其特色是除了外觀至極美麗外,耐寒和耐熱,以及堅固,並且關於價格較內地瓦便宜得很多。 [8] 該工廠的經營者為澀谷武次郎,隨著官廳、學校、建築公司對中村改良安全瓦的需求增加,在1922-25年之期間內,分工廠設於金瓜石礦山、臺中、花蓮港、澎湖島等。 [9]   由此可見,在短短的時間內,中村改良安全瓦工廠急遽發展, [10] 然而這些報紙報導都是1925年前的,關於之後的發展狀況,目前尚未找到相關的資料。 此外在《臺灣建築會誌第》的廣告上有簡單的這些瓦具有之特色,例如萬全瓦的特色是防水;佐野精巧瓦的廣告山說明經過本島特有的暴風雨和這次在中部發生的地震(指那個地震不詳)之經驗而產生的優秀水泥瓦片,特色是耐震、耐火、耐風、...

日治時期日式房舍的內部

作者:趙育慧 大島金太郎官舍正面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頁25。 說明:日治時期地址為臺北市佐久間町三丁目十番地,現在地址是臺北市中正區福州街26號。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家」裡面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從大島金太郎的官舍來快速認識日式住宅吧! [1] 大島金太郎官舍平面圖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若以訪客身分進出的話會從上圖左下的「 ポーチ 」(車寄、玄關外有屋簷的階梯處)進入,接著經過「 玄關 」和「 廣間 」(大廳)到達「 應接室 」或「 書齋 」;而自家人員則會從左上方的「 內玄關 」出入,緊鄰著「 女中室 」(傭人房)外,一旁是「 臺所 」(廚房)和「 浴室 」;不管是哪個出入口都可以很快到達「 食堂 」;主要的起居空間為「 座敷 」、「 次間 」、「 居間 」。 大島金太郎官舍玄關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各隔間簡介 [2] 各隔間依機能不同可分為 起居空間 、 服務空間 、 通行空間 : 一、 起居空間 :為待客、休息等日常活動之主要場所。 1. 應接間 :接待客人的地方,通常為西洋風擺設。 大島金太郎官舍應接室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2. 座敷 :鋪塌塌米的房間(和室),住宅中最重要的空間,同時兼有寢室、待客、活動功能的空間。 內有「 床之間 」(約一張榻榻米大小),放置掛軸、香爐、花瓶等裝飾性物品,會隨著季節變換配合相對應的擺設。床之間旁另設「 床脇 」,構成要素為展示用的「 違棚 」(指高度不一的置物架)與儲物用的「 天袋 」(上方櫃)、「 地袋 」(下方櫃),小坪數住宅可能僅留有「床之間」,床脇由「 押入 」(壁櫥,收納寢具及衣物的地方)取代。中間的「 床柱 」無實際支撐結構作用,僅用來裝飾與展示品味。 床之間示意圖 原圖出處:主婦之友社編輯部,《模範住宅二十九種便利な家の新築集》,頁44。 3. 女中室 :傭人房。 4. 書齋 :書房。 5. 食堂 / 茶之間 :餐廳,茶之間偏向日式,食堂偏向西式。 栗山俊一官舍食堂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