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磁磚廣告
出處:《臺灣建築會誌》6:2(臺北:1934年3月),封面頁後第1頁。
日治時期的建築技術一開始流行的是日本內地式木造建築,後來發展成磚造建築,其後又引進鋼筋混凝土技術。[1]
建築物結構的發展,使得住屋更不會輕易受氣候或天災的影響而損壞。然而,結構技術的進步雖然強化了建築本體,外觀大多還是粗糙單調、難有變化的狀態,因此針對建築表面美化的裝飾性工程,也逐漸受到重視。
建築內、外部牆面的工程主要有兩種加工、修飾的方式,一種是粉刷砂漿水泥;一種是鋪設磚塊或磁磚。[2]
水泥
建築物牆面的粉刷底層以水泥砂漿為主。粉刷的主要材料為石灰,填充物以砂為主,也會混合石膏粉、波特蘭水泥等建材。[3]
為了提高施工穩定度、防止龜裂,水泥匠工有時也會選擇添加麻、稻穀、稻草桿等天然素材,填補縫隙。而粉刷材料一般會在施工現場調配,經過完整攪拌後,就可馬上使用。
日治時期常見的粉刷砂漿的種類有灰泥施作、水泥灰漿(cement
mortar)、「人造石塗」等不同塗料。 [4]
-
灰泥施作(漆喰塗り)為日本獨特的塗抹牆壁材料,主要成份為石灰,它的獨特性在於添加海藻、石灰、銀杏草等植物纖維。
-
水泥灰漿是水泥、石灰石、沙子混合摻水攪拌,多用於連接磚塊、裝飾天花板與地板使用。
-
「人造石塗」是模仿石材建築的質感,採用水泥、細沙、碎石等與水混合。主要用於代替天然石材,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洗石子」[5]、「抿石子」[6] 或者「磨石子」的總稱。[7]
水泥是建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除了作為鋼筋混凝土的原料,又可使用在牆面塗料外裝。水泥原料為白堊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由於當時日本本國不生產,水泥原料是採用石灰,混合河川淤泥的製作方法。製作過程是將石灰摻水,和河川淤泥進行攪拌,放置在窯中烘乾、燒製。[8] 這種製法因爲容易產生龜裂,後來經過改良,當時的技師選擇從美國進口新窯燒機器,水泥才得以大量生產。[9]
為了應付臺灣特有的天氣與自然問題,日本建築技師們也必須做出相對的措施。水泥的功能也展現在這點上。例如:為了防止白蟻對房屋造成的侵襲,日治時期在臺的建築技師發明了防蟻水泥(防蟻コンクリート)的技法。在所有地基工程完成後,鋪上一層約10公分的防蟻水泥,預防牠們從地面爬進屋舍,有效地減少了入侵房屋的白蟻。[10]
臺灣的水泥原料1910年代後的主要供應者為「淺野水泥」(浅野セメント)。淺野水泥1908年在臺北開設營業據點,一開始先於本島各地調查水泥原料的產地,選定於高雄壽山開採,並於1913年獲得當地的石灰石開採權,1917年建廠完成後,才正式生產。後來歷經三次擴廠,年產量從原本1萬噸於1944年增加至22.9萬噸。產出穩定的淺野水泥的市場,除了供給臺灣內需,亦輸出至南洋與中國南方。[11]
圖2 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工廠
出處:小山權太郎編,《高雄市大觀》(臺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0年)。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寫真資料庫。
磚塊、磁磚
磁磚的發展,由紅磚開始。成立於1913年的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Taiwan
Renga)[12] 為建築材料紅磚的主要供應者,於磚塊上可見取自英文字首「TR」二字。本社位於臺北,離草山最近為圓山工場。 [13]
以牆面使使用的紅磚來說,分為「裏積煉瓦」與「表積煉瓦」兩種類型。
-
「裏積煉瓦」為普通的磚頭,屬於牆壁內部的磚。
-
「表積煉瓦」(又稱「化粧煉瓦」)則是特別使用於建築表面、位於牆表面的磚塊,品質通常較好。「表積煉瓦」因為牆表面專用,之後越切越薄,而演變為磁磚(即「タイル」,或稱「貼付煉瓦」)。1900年代出現作為表面裝飾的磁磚,主要是因為較單調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外表需要裝飾。另也因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沒有外層保護,不能解決防水問題,而需要貼上磁磚。[14]
日治時期常見的粉刷砂漿的種類有灰泥施作、水泥灰漿(cement
mortar)、「人造石塗」等不同塗料。 [4]
- 灰泥施作(漆喰塗り)為日本獨特的塗抹牆壁材料,主要成份為石灰,它的獨特性在於添加海藻、石灰、銀杏草等植物纖維。
- 水泥灰漿是水泥、石灰石、沙子混合摻水攪拌,多用於連接磚塊、裝飾天花板與地板使用。
- 「人造石塗」是模仿石材建築的質感,採用水泥、細沙、碎石等與水混合。主要用於代替天然石材,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洗石子」[5]、「抿石子」[6] 或者「磨石子」的總稱。[7]
水泥是建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除了作為鋼筋混凝土的原料,又可使用在牆面塗料外裝。水泥原料為白堊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由於當時日本本國不生產,水泥原料是採用石灰,混合河川淤泥的製作方法。製作過程是將石灰摻水,和河川淤泥進行攪拌,放置在窯中烘乾、燒製。[8] 這種製法因爲容易產生龜裂,後來經過改良,當時的技師選擇從美國進口新窯燒機器,水泥才得以大量生產。[9]
為了應付臺灣特有的天氣與自然問題,日本建築技師們也必須做出相對的措施。水泥的功能也展現在這點上。例如:為了防止白蟻對房屋造成的侵襲,日治時期在臺的建築技師發明了防蟻水泥(防蟻コンクリート)的技法。在所有地基工程完成後,鋪上一層約10公分的防蟻水泥,預防牠們從地面爬進屋舍,有效地減少了入侵房屋的白蟻。[10]
臺灣的水泥原料1910年代後的主要供應者為「淺野水泥」(浅野セメント)。淺野水泥1908年在臺北開設營業據點,一開始先於本島各地調查水泥原料的產地,選定於高雄壽山開採,並於1913年獲得當地的石灰石開採權,1917年建廠完成後,才正式生產。後來歷經三次擴廠,年產量從原本1萬噸於1944年增加至22.9萬噸。產出穩定的淺野水泥的市場,除了供給臺灣內需,亦輸出至南洋與中國南方。[11]
圖2 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工廠
出處:小山權太郎編,《高雄市大觀》(臺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0年)。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寫真資料庫。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寫真資料庫。
以牆面使使用的紅磚來說,分為「裏積煉瓦」與「表積煉瓦」兩種類型。
- 「裏積煉瓦」為普通的磚頭,屬於牆壁內部的磚。
- 「表積煉瓦」(又稱「化粧煉瓦」)則是特別使用於建築表面、位於牆表面的磚塊,品質通常較好。「表積煉瓦」因為牆表面專用,之後越切越薄,而演變為磁磚(即「タイル」,或稱「貼付煉瓦」)。1900年代出現作為表面裝飾的磁磚,主要是因為較單調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外表需要裝飾。另也因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沒有外層保護,不能解決防水問題,而需要貼上磁磚。[14]
磁磚具有耐水、耐磨又易清理的特質,且安裝方便又具有裝飾性優勢。[15] 依據不同的使用範圍,產生不同的磁磚樣式與材質。例如鵝卵石馬賽克磚多用於浴缸,黃褐色系磁磚多用於外牆,兩者在外觀與質地皆有很大差別。
牆壁的裝飾當然少不了油漆。油漆的塗裝工程必須要等到灰泥施作、洗石子等施工表面完全乾燥後,才能上漆。從建築物施工概要中可知,油漆也會被應用在建物的木造部分表面。上色木材時,會先塗上幾層較為淺色的油漆,再塗上深色的,才不會出現紋路。[19]
刷在建築物表層的油漆本身具有防水、防鏽、防蟲的功能,除了可以因應臺灣高溫、潮濕的熱帶氣候外,[20] 當時也認為作為裝飾目的的油漆,在美觀上也可以和環境相對色彩豐富的臺灣有自然調和的作用。[21]
日治時期所引進的油漆部分是外國製的產品,[22] 也有日本本國自製的油漆品牌,例如:日本塗料(日本ペイント)、東亞塗料(東亞ペイント)、關西塗料(関西ペイント)等。[23]
在臺灣不少公共建築的施工概要中,也可以看到這些品牌露出曝光的記錄,像是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負責上漆工程是日本塗料(日本ペイント),[24] 臺北新鐵道工場(今臺北機廠)的上漆工程則是由東亞塗料(東亞ペイント)負責。[25]
圖4 關西塗料廣告
出處:《臺灣建築會誌》11:3(臺北:1939年8月),頁176後第6頁。
[1] 井手薰,〈改隷四十年間の臺灣の建築の變遷〉,《臺灣建築會誌》8:1(臺北:1936年1月),頁45-47。
[2] 根據日本建築學會1928年發刊手冊中,曾有包含〈混凝土外牆的表面處理〉(コンクリート外壁の表面仕上げ)之專題。其中提及:外裝部分有三種分類,(一)磁磚「タイル」、陶土「テラカッタ」、石材(包含人造石)等使用現成材料黏貼的(二)使用砂漿塗料「モルタル塗」等人造砂石漆的,以及(三)使用如「ストーンテックス」(Stonetex)的塗料,直接在牆壁表面刷漆。參見:鈴木光,〈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東京:工学院大学博士(工学)論文,2014),頁235。
[3] 吳建明,〈日治時期建築外牆洗石子劣化修復技術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碩士論文,2005),頁2之11。
[4] 葉俊麟,〈台湾における左官装飾の変遷(1860~2010)——材料・技芸・職人〉(東京:東京大学博士(工学)論文,2014),頁9。
[5] 「洗石子」指將細石混合水泥,均勻塗抹於牆面或柱體上,經時間風乾泥沙後,再使用清水將表面的砂漿沖刷。此種工法呈現石材表面粗糙的樣態,相較於現在選用經過打磨拋光的細石,日治時期的洗石子質感較為尖刺。參見: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臺北:馬可孛羅,2015年),頁29。
[6] 「抿石子」力求表面不留水泥痕跡,於抹平牆面後,接近七、八分乾燥後,再用海綿擦拭。其後,等石子和水泥乾燥後,用水抿洗。表面沒有「洗石子」立體,質感較為精緻、平滑。
[7] 與前兩者比較,須待乾燥幾日後,再用磨石機將表面打磨至光滑。
[8] 此種水泥製作方法因結成塊狀後呈淺灰色,與英國波特蘭(Portland)生產石材相近,因而取名為「波特蘭水泥」(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參見:王御風,《從淺野到臺泥——臺灣第一的水泥廠》(高雄:高市文化局,2019),頁33。
[9] 鈴木光,〈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頁210。
[10] 井手薰,〈改隷四十年間の臺灣の建築の變遷〉,頁45。
[11] 李文環,〈臺灣工運場域─淺野水泥高雄工廠〉,《臺灣學通訊》105(2018年5月),頁26-27。
[12]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主要營業項目為磚塊、屋瓦、陶器製造與販賣,創立於1913年,以資本金一百萬圓開始經營。後因紅磚事業蓬勃發展,於隔年增資為三百萬日圓,以擴大事業。1941年時,營業項目更擴增至各種建築使用材料之販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臺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臺北,2007年),頁52-53。
[13]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第五十四回營業報告書》(出版地不詳,1943年),頁16。
[14]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2011年12月),頁22-23。
[15] 〈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頁233。
[16] 〈佐佐英彥、小野三郎編纂,《台灣銀行會社要錄》(臺北:台灣興信所,1920年),頁150。
[17] 〈臺北州草山公共浴場(眾樂園)新築工事概要〉,《臺灣建築會誌》3:2(臺北:1931年4月),頁64。
[18] 〈專賣局養氣俱樂部北投別館新築工事概要〉,《臺灣建築會誌》3:1(臺北:1931年1月),頁57。
[19] 〈抄錄:建築工事施行改善調書〉,《臺灣建築會誌》11:3(臺北:1939年8月),頁216。
[20] 〈本島とペイント〉,《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24日,版2。
[21] 〈日本ペイント廣告〉,《臺灣建築會誌》1:3(臺北:1929年7月),封面頁後第5頁。
[22] 〈ペンキ商況〉,《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5日,版3。
[23] 編者不詳,《全島商工人名錄: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三年三月現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8),頁21、25。
[24] 作者不詳,《臺北市公會堂建築工事概要》(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6),頁12。
[25] 〈附圖說明〉,《臺灣建築會誌》6:5(臺北:1934年9月),頁284-285。
牆壁的裝飾當然少不了油漆。油漆的塗裝工程必須要等到灰泥施作、洗石子等施工表面完全乾燥後,才能上漆。從建築物施工概要中可知,油漆也會被應用在建物的木造部分表面。上色木材時,會先塗上幾層較為淺色的油漆,再塗上深色的,才不會出現紋路。[19]
圖4 關西塗料廣告
出處:《臺灣建築會誌》11:3(臺北:1939年8月),頁176後第6頁。
[1] 井手薰,〈改隷四十年間の臺灣の建築の變遷〉,《臺灣建築會誌》8:1(臺北:1936年1月),頁45-47。
[2] 根據日本建築學會1928年發刊手冊中,曾有包含〈混凝土外牆的表面處理〉(コンクリート外壁の表面仕上げ)之專題。其中提及:外裝部分有三種分類,(一)磁磚「タイル」、陶土「テラカッタ」、石材(包含人造石)等使用現成材料黏貼的(二)使用砂漿塗料「モルタル塗」等人造砂石漆的,以及(三)使用如「ストーンテックス」(Stonetex)的塗料,直接在牆壁表面刷漆。參見:鈴木光,〈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東京:工学院大学博士(工学)論文,2014),頁235。
[3] 吳建明,〈日治時期建築外牆洗石子劣化修復技術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碩士論文,2005),頁2之11。
[4] 葉俊麟,〈台湾における左官装飾の変遷(1860~2010)——材料・技芸・職人〉(東京:東京大学博士(工学)論文,2014),頁9。
[5] 「洗石子」指將細石混合水泥,均勻塗抹於牆面或柱體上,經時間風乾泥沙後,再使用清水將表面的砂漿沖刷。此種工法呈現石材表面粗糙的樣態,相較於現在選用經過打磨拋光的細石,日治時期的洗石子質感較為尖刺。參見: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臺北:馬可孛羅,2015年),頁29。
[6] 「抿石子」力求表面不留水泥痕跡,於抹平牆面後,接近七、八分乾燥後,再用海綿擦拭。其後,等石子和水泥乾燥後,用水抿洗。表面沒有「洗石子」立體,質感較為精緻、平滑。
[7] 與前兩者比較,須待乾燥幾日後,再用磨石機將表面打磨至光滑。
[8] 此種水泥製作方法因結成塊狀後呈淺灰色,與英國波特蘭(Portland)生產石材相近,因而取名為「波特蘭水泥」(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參見:王御風,《從淺野到臺泥——臺灣第一的水泥廠》(高雄:高市文化局,2019),頁33。
[9] 鈴木光,〈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頁210。
[10] 井手薰,〈改隷四十年間の臺灣の建築の變遷〉,頁45。
[11] 李文環,〈臺灣工運場域─淺野水泥高雄工廠〉,《臺灣學通訊》105(2018年5月),頁26-27。
[12]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主要營業項目為磚塊、屋瓦、陶器製造與販賣,創立於1913年,以資本金一百萬圓開始經營。後因紅磚事業蓬勃發展,於隔年增資為三百萬日圓,以擴大事業。1941年時,營業項目更擴增至各種建築使用材料之販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臺灣陶瓷的領航員:北投陶瓷發展史》(臺北,2007年),頁52-53。
[13]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第五十四回營業報告書》(出版地不詳,1943年),頁16。
[14]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2011年12月),頁22-23。
[15] 〈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頁233。
[16] 〈佐佐英彥、小野三郎編纂,《台灣銀行會社要錄》(臺北:台灣興信所,1920年),頁150。
[17] 〈臺北州草山公共浴場(眾樂園)新築工事概要〉,《臺灣建築會誌》3:2(臺北:1931年4月),頁64。
[18] 〈專賣局養氣俱樂部北投別館新築工事概要〉,《臺灣建築會誌》3:1(臺北:1931年1月),頁57。
[19] 〈抄錄:建築工事施行改善調書〉,《臺灣建築會誌》11:3(臺北:1939年8月),頁216。
[20] 〈本島とペイント〉,《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24日,版2。
[21] 〈日本ペイント廣告〉,《臺灣建築會誌》1:3(臺北:1929年7月),封面頁後第5頁。
[22] 〈ペンキ商況〉,《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5日,版3。
[23] 編者不詳,《全島商工人名錄: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三年三月現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8),頁21、25。
[24] 作者不詳,《臺北市公會堂建築工事概要》(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6),頁12。
[25] 〈附圖說明〉,《臺灣建築會誌》6:5(臺北:1934年9月),頁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