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育慧
大島金太郎官舍正面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頁25。
說明:日治時期地址為臺北市佐久間町三丁目十番地,現在地址是臺北市中正區福州街26號。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家」裡面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從大島金太郎的官舍來快速認識日式住宅吧![1]
大島金太郎官舍平面圖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若以訪客身分進出的話會從上圖左下的「ポーチ」(車寄、玄關外有屋簷的階梯處)進入,接著經過「玄關」和「廣間」(大廳)到達「應接室」或「書齋」;而自家人員則會從左上方的「內玄關」出入,緊鄰著「女中室」(傭人房)外,一旁是「臺所」(廚房)和「浴室」;不管是哪個出入口都可以很快到達「食堂」;主要的起居空間為「座敷」、「次間」、「居間」。
大島金太郎官舍玄關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各隔間簡介[2]
各隔間依機能不同可分為起居空間、服務空間、通行空間:一、起居空間:為待客、休息等日常活動之主要場所。
1. 應接間:接待客人的地方,通常為西洋風擺設。
大島金太郎官舍應接室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2. 座敷:鋪塌塌米的房間(和室),住宅中最重要的空間,同時兼有寢室、待客、活動功能的空間。
內有「床之間」(約一張榻榻米大小),放置掛軸、香爐、花瓶等裝飾性物品,會隨著季節變換配合相對應的擺設。床之間旁另設「床脇」,構成要素為展示用的「違棚」(指高度不一的置物架)與儲物用的「天袋」(上方櫃)、「地袋」(下方櫃),小坪數住宅可能僅留有「床之間」,床脇由「押入」(壁櫥,收納寢具及衣物的地方)取代。中間的「床柱」無實際支撐結構作用,僅用來裝飾與展示品味。
床之間示意圖
原圖出處:主婦之友社編輯部,《模範住宅二十九種便利な家の新築集》,頁44。
3.女中室:傭人房。
4.書齋:書房。
5.食堂/茶之間:餐廳,茶之間偏向日式,食堂偏向西式。
栗山俊一官舍食堂
出處: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2:3(1930年6月),無頁碼。
茶之間
出處:主婦之友社編輯部,《模範住宅二十九種便利な家の新築集》,頁42。
6.疊:榻榻米,單位「一疊」之大小通常約180公分x 90公分,約為0.55坪,一般鋪法交錯而成,通常可見四疊半、六疊、八疊等鋪法。
二、服務空間:因應起居空間功能不足,另備機能獨立的空間。
1.炊事場(臺所):又稱「勝手」,即廚房。通常搭配「土間」,相較室內為木板,土間為防火防水的泥土(或混凝土)地板,同時是室外與室內過度場所之一,可穿鞋子。
臺所
出處:主婦之友社編輯部,《模範住宅二十九種便利な家の新築集》,頁53。
2.風呂(浴室):設有浴槽。
3.便所:廁所。
4.洗面所、化粧室:洗臉或脫衣的場所。
5.納戶:倉庫。
三、通行空間:連結各房間的通道與出入口。
1. 車寄(ポーチ):有屋頂遮蔽的出入口,較大的車寄可直接做為停車處,讓人下車後避免日曬雨淋。
2. 玄關:連接室內外的仲介空間,通常設置「下駄箱」(鞋櫃)收納鞋子。部分家庭分為內外玄關,外玄關(或稱表玄關)為訪客出入,連接至廣間與應接室。內玄關(或稱裏玄關、勝手口)為自家人員的出入口,連接至傭人房或廚房。平面圖上有時標示「踏込」,意指脫鞋處、出入口。
3. 廣間(ホール):大廳、待客廳、宴客廳,連通玄關和應接室的仲介空間。
4. 緣側:連接屋外和屋內的外廊(檐廊),又可分為廣緣(較封閉的內緣);落緣(低於地面一階的緣);濡緣(不受雨戶遮蔽的緣)。
草山別墅的面積從最小的11坪,到較大的約60坪都有,較小的住宅自然無法如同大住宅般可以擁有眾多隔間,下圖為15坪小住宅設計圖,與大島金太郎官舍相比,雖然沒有食堂、書齋、女中室等空間,並且各房間面積皆縮小不少,但基本日常生活機能仍可滿足,甚至可見將廣間與應接室融合之設計。可以想見,草山別墅雖然面積不大,也能透過適當的設計,住得相當舒適。此外,草山的別墅大多設有溫泉浴室「湯屋」,連接陽明山泉源,為當地特色之一。
15坪小住宅平面設計圖
出處:貝山好美,《小住宅懸賞圖面集》(臺北:建友會,1943),頁296。
建具[3]
「建具」指用來分隔各空間,且具有開關功能的構造,如門、窗。日治時期常見的窗戶種類可分為洋風窗與和式窗;建築內部的門則以推拉門為主。
一、洋風窗:房間內常見種類如開窗、引違窗(雙向橫拉窗)、揚卸窗(上下推拉窗);迴轉窗通常置於出入口、臺所、浴場等對換氣十分要求的空間。
二、和式窗:最常見的為「肱掛窓」(肘掛窗),肘掛為扶手之意,可以在坐下時將手靠於窗上;下地窗為裝飾用窗;木材交錯的窗戶被稱作櫺子窗,無雙窗為櫺子窗的一種,多用於廚房通風之氣窗。
窗戶型式
出處:主婦之友社編輯局,《初めて家を建てる人に必要な住宅の建て方》(東京:主婦之友社,1939),頁130-135。
三、推拉門:分為「障子」和「襖」,障子可透光,用以區隔室內室外空間;襖(唐紙)不透光,區隔室內空間,或用於押入的門。[4]
便所[5]
為防止傷寒傳染病及改良衛生習慣,日本殖民政府推廣各家設置個人便所,來取代老舊的公共便所,便所常見設置類型如下:[6]
一、在來式便所:較早的不良便所。設置費用20圓。
二、陶製(昭和式)改良便所:在便池和陶製的蓄糞槽間加裝一個陶製的甕管,並加裝排氣裝置和汲取孔上的鐵蓋。設置費用25圓。
三、內務省式改良便所:窗口有細紗網封住,便池和蓄糞槽中間,以土管密封,便池四周以混凝土完全密封,便所不用時用木製蓋子蓋住,有鐵蓋密封之汲取口設置於屋外,附設洗手處和換氣裝置。有五個蓄糞槽供糞便中的細菌自然發酵死亡。設置費用80圓。
四、汲取式改良便所:內務省式剩兩個蓄糞槽。設置費用35圓。
五、準內務省式改良便所:內務省式剩三個蓄糞槽。設置費用50圓。
六、多槽式改良便所:內務省式增加蓄糞槽。設置費用120圓。
七、水槽式便所:歐美傳入,但仍為蹲式,附設淨化裝置的水槽。設置費用270-350圓。
八、水洗式便所:和下水道直接連結,集中穢物於污水處理廠。設置費用需加污水處理費,難以估算。
各式便所斷面圖
出處:董宜秋,《帝國與便所》(臺北:台灣書房,2012),頁61。
[1] 大島金太郎(1871-1934),曾就讀札幌農學校(今北海道大學),1920年來臺擔任總督府技師,同時兼任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今中興大學前身)校長。1928年擔任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農學部部長。
[2] 本節參考主婦之友社編輯部,《模範住宅二十九種便利な家の新築集》(東京:主婦之友社,1936)。薛琴,《臺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2000)。吳昱瑩,《圖解臺灣日式住宅建築》(臺中:晨星,2018)。
[3] 本節參考主婦之友社編輯局,《初めて家を建てる人に必要な住宅の建て方》(東京:主婦之友社,1939),頁130-135。
[4] 吳昱瑩,《圖解臺灣日式住宅建築》,頁129-131。
[5] 本節參考董宜秋,《帝國與便所》(臺北:台灣書房,2012),頁58-64。
[6] 本節費用為昭和年間大概價格,越先進的便所構造越複雜,價格也隨之上升。董宜秋,《帝國與便所》(臺北:台灣書房,2012),頁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