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薇筑 簡介 明石砂利株式會社是由王錦東於1938年2月17日成立的公司,本社的位置在成立時是位於臺北市下奎府町二ノ二六(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28號),隔一年的1939年遷至臺北市永樂町四ノ六五(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32號),主要的負責業務是採取砂利、玉石的代理與買賣、不動產買賣、土地開墾與整地事業等。 臺北砂利產業簡史 300釐米內的石材,由小到大分別為砂、砂利、栗石、玉石,通常用於鋪設鐵道及路面使用。 [1] 在日治時期史料中,與砂礫經常混用。 1909年,臺北廳就已開始在主要路面上鋪設砂利,以防止路面泥濘造成路人不便。當時砂利主要在古亭庄一帶採集,經由水路運送至需要鋪設的地方。 [2] 1917年,在臺灣日日新報的物價欄上可以看見不同尺寸的砂利價格(圖一)。 圖一 1917年5月17日砂利及玉石價格 圖片來源:〈砂利玉石價格〉,《臺日》,1917年5月17日,版0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亭庄以外,在草山也有採集砂利相關的記錄。1924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便記載了一則有關採取砂利的苦力,在工作時被崩塌的砂石掩埋而死的新聞。 [3] 從這則新聞中可推測,在草山應是有相關產業發展且有利可圖,採集的砂利可能用於鋪路或是建築等方面(圖二)。 圖二 採集砂利事故 圖片來源:〈砂利に埋り卽死〉,《臺日》,1924年4月19日,版02。 日治前期,臺北的砂利的採取業務通常由土木建築組合負責。1917年3月,在當時臺北廳長的斡旋下,將此業務轉移給臺北防疫組合,採集砂利的獲利則成為臺北防疫組合的財源之一。 [4] 1919年,古亭區的庄長葉建寅成立臺北砂利株式會社,試圖統合臺北的砂利採集業者,意即藉由將採集砂利的業者們納入類似現今公會的系統中,可對市面上砂利的價格進行管理與控制。 但是這個會社僅維持了半年,便將職務轉移給別人,不久後便解散。 [5] 而臺北防疫組合也在1921年解散, [6] 因此臺北的砂利產業似乎一直都是每間公司各自經營的狀態。 1939年,在臺北市的土木調查要覽中,提到臺北的砂利產業是由政府所統合經營,負責的機關名為砂利事業所,位於臺北市役所內,其下分為販賣部與作業部,成立的時間是1938年,採取砂利的位置則在文山郡的新店庄大坪林、士林庄社子地等,淡水河、新店溪以及部分基隆河流域。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