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造橋鋪路都需要它─明石砂利株式會社

作者:徐薇筑 簡介 明石砂利株式會社是由王錦東於1938年2月17日成立的公司,本社的位置在成立時是位於臺北市下奎府町二ノ二六(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28號),隔一年的1939年遷至臺北市永樂町四ノ六五(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32號),主要的負責業務是採取砂利、玉石的代理與買賣、不動產買賣、土地開墾與整地事業等。 臺北砂利產業簡史 300釐米內的石材,由小到大分別為砂、砂利、栗石、玉石,通常用於鋪設鐵道及路面使用。 [1] 在日治時期史料中,與砂礫經常混用。 1909年,臺北廳就已開始在主要路面上鋪設砂利,以防止路面泥濘造成路人不便。當時砂利主要在古亭庄一帶採集,經由水路運送至需要鋪設的地方。 [2] 1917年,在臺灣日日新報的物價欄上可以看見不同尺寸的砂利價格(圖一)。 圖一 1917年5月17日砂利及玉石價格 圖片來源:〈砂利玉石價格〉,《臺日》,1917年5月17日,版0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亭庄以外,在草山也有採集砂利相關的記錄。1924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便記載了一則有關採取砂利的苦力,在工作時被崩塌的砂石掩埋而死的新聞。 [3] 從這則新聞中可推測,在草山應是有相關產業發展且有利可圖,採集的砂利可能用於鋪路或是建築等方面(圖二)。 圖二 採集砂利事故 圖片來源:〈砂利に埋り卽死〉,《臺日》,1924年4月19日,版02。 日治前期,臺北的砂利的採取業務通常由土木建築組合負責。1917年3月,在當時臺北廳長的斡旋下,將此業務轉移給臺北防疫組合,採集砂利的獲利則成為臺北防疫組合的財源之一。 [4] 1919年,古亭區的庄長葉建寅成立臺北砂利株式會社,試圖統合臺北的砂利採集業者,意即藉由將採集砂利的業者們納入類似現今公會的系統中,可對市面上砂利的價格進行管理與控制。 但是這個會社僅維持了半年,便將職務轉移給別人,不久後便解散。 [5] 而臺北防疫組合也在1921年解散, [6] 因此臺北的砂利產業似乎一直都是每間公司各自經營的狀態。 1939年,在臺北市的土木調查要覽中,提到臺北的砂利產業是由政府所統合經營,負責的機關名為砂利事業所,位於臺北市役所內,其下分為販賣部與作業部,成立的時間是1938年,採取砂利的位置則在文山郡的新店庄大坪林、士林庄社子地等,淡水河、新店溪以及部分基隆河流域。 [7] ...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與草山俱樂部

作者:胡以蓁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創立於大正八年(1919)七月。其成立的背景是臺灣總督府考量各項行業發展需要電力,因此整合多家民營電燈公司,成立了半官半民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並且在同年開始興建重要的發電來源—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戰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改組為臺灣電力公司,隸屬於經濟部資源委員會。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 資料出處:《臺灣電力の展望》(不詳,1938年)。 簡歷 公司名: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資本金:三千萬圓(大正八年),三千四百四十九萬五千圓(昭和四年),四千五百七十五萬元(昭和十年),七千七百四十萬圓(昭和十七年) 本社:臺北書院町一丁目一番(今總統府後方的臺電城中變電所、臺電市區服務中心) 歷任社長:高木友枝(1919)、遠藤達(1929.7)、松本幹一郎(1929.12)、畠山敏行(1932)、松木幹一郎(1934)、加藤恭平(1939.6)、林安繁(1939.10)、增田次郎(1942) 日月潭發電廠 資料出處:《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寫真帖》(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34年)。 小傳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是1919年,臺灣總督府希望建設日月潭發電廠,但政府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集結了許多民營電燈公司後,整合出以半官半民的經營方式成立的電力公司。 [1] 1937年,日月潭水庫第一、第二發電廠完成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為了西岸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臺灣原本的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在日月潭水庫發電廠建成之後,水力發電達到76%,火力發電則降為24%,變成「水主火輔」的情況。 臺灣民間用電與工業用電的分水嶺則是在1938年。在此之間,民間用電量較高,尤其是電燈一直是最主要的用電項目,佔總營收超過一半以上。 [2] 除了電燈之外,家庭中所使用的電扇、暖氣也都需要臺灣電力會社的能源。1938年臺灣的電燈、電扇、電熱等統計資料中,電燈數有828,274顆,電扇有39,380隻,電熱則有6,646千瓦的用量。1938年以後,工業用電量首次超越電燈用電,臺灣該年度電燈營收值佔46%,工業營收值佔48%, [3] 代表著臺灣的用電方式進入新的模式。 昭和13年 內、臺電燈料金比較 資料出處:《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社業現况》,(不詳: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企畫部,1938年) 1930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北投設立了「電力療養所」,應該就是員工的俱樂部。 [4]...

臺北帝國大學與草山

  作者:黃奕瑄 1922年公布臺灣教育令中提及大學教育,可視為臺北帝國大學創建緣由。 [1] 1928年5月臺北帝國大學在臺北市富田町(現今臺大校本部)成立,由幣原坦擔任校長、大島金太郎為理農學部長、藤田豐八為文政學部長, [2] 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9所帝國大學之一,也是殖民地時期台灣唯一的大學。臺北帝大被稱為國策大學,下設理農學部與文政學部;理農學部以熱帶、亞熱帶科學為主,尤其農業是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發展重點,農學研究也因得到總督府較多支持;文政學部則包含土俗學與人種學、南洋史學等講座。 以上皆顯示臺北帝大設立之初,官方即著眼於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臺北帝大設定配合國家政策、以發展日本南進所需要的學問為中心的使命。 [3] 此後,臺北帝國大學授課科目與講座不斷增加,也曾多次增設學部、研究所。1936年,整併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臺北醫院,成立臺北帝大醫學部。爾後陸續成立大學預科,以及將理農學部一分為二,並設立工學部,又於戰時設立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 [4]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第一年,有56位教師,預算編列1,022,818圓(約佔當年度教育相關預算之6%),學生55人,其中6位臺灣人。 [5] 至1942年為止,歷年畢業生共741位,包含587位日本人,臺灣人僅154位,且其中74位畢業於醫學部。(詳見文末臺北帝國大學畢業學生人數統計表) 由此可見,臺灣總督府投注雖投注大量資源,但臺北帝大以日本學生為主,實際上是為了殖民者日本人而設置的學校,因此在設立之前,即有部分臺灣知識分子表達反對。當時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就曾刊登蔣渭水反對建設臺灣大學的社論,認為臺灣教育應先廣設初級學校使教育普及,並增設師範學校以培育初等教育師資,而非本末倒置設立大學。 [6] 1945年,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指派曾經留學日本的羅宗洛來臺負責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工作,隔年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教育部直接管轄。 臺北帝國大學與草山有許多關聯。 1920年登山健行逐漸蔚為風氣,1926年登山同好團體臺灣山岳會成立,其成員經常在草山附近的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等地舉辦活動。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該校許多教授,如植物學教授山本由松、森林學教授青木繁、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校長幣原坦等人皆加入臺灣山岳會,在草山進行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