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薇筑
簡介
明石砂利株式會社是由王錦東於1938年2月17日成立的公司,本社的位置在成立時是位於臺北市下奎府町二ノ二六(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28號),隔一年的1939年遷至臺北市永樂町四ノ六五(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32號),主要的負責業務是採取砂利、玉石的代理與買賣、不動產買賣、土地開墾與整地事業等。臺北砂利產業簡史
300釐米內的石材,由小到大分別為砂、砂利、栗石、玉石,通常用於鋪設鐵道及路面使用。[1] 在日治時期史料中,與砂礫經常混用。1909年,臺北廳就已開始在主要路面上鋪設砂利,以防止路面泥濘造成路人不便。當時砂利主要在古亭庄一帶採集,經由水路運送至需要鋪設的地方。[2] 1917年,在臺灣日日新報的物價欄上可以看見不同尺寸的砂利價格(圖一)。
圖一 1917年5月17日砂利及玉石價格
圖片來源:〈砂利玉石價格〉,《臺日》,1917年5月17日,版0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亭庄以外,在草山也有採集砂利相關的記錄。1924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便記載了一則有關採取砂利的苦力,在工作時被崩塌的砂石掩埋而死的新聞。[3] 從這則新聞中可推測,在草山應是有相關產業發展且有利可圖,採集的砂利可能用於鋪路或是建築等方面(圖二)。
圖二 採集砂利事故
圖片來源:〈砂利に埋り卽死〉,《臺日》,1924年4月19日,版02。
日治前期,臺北的砂利的採取業務通常由土木建築組合負責。1917年3月,在當時臺北廳長的斡旋下,將此業務轉移給臺北防疫組合,採集砂利的獲利則成為臺北防疫組合的財源之一。[4] 1919年,古亭區的庄長葉建寅成立臺北砂利株式會社,試圖統合臺北的砂利採集業者,意即藉由將採集砂利的業者們納入類似現今公會的系統中,可對市面上砂利的價格進行管理與控制。
1939年,在臺北市的土木調查要覽中,提到臺北的砂利產業是由政府所統合經營,負責的機關名為砂利事業所,位於臺北市役所內,其下分為販賣部與作業部,成立的時間是1938年,採取砂利的位置則在文山郡的新店庄大坪林、士林庄社子地等,淡水河、新店溪以及部分基隆河流域。[7]
由此可知1938年起,臺北州廳也正式成立屬於公家的砂利事業,並加入臺北砂利市場的競爭。
明石砂利簡介
1938年2月,王錦東成立了明石砂利株式會社。這個會社的業務主要包含砂利、玉石的代理採集、買賣,另外也包含不動產的買賣及土地的開墾,基本上是包辦與土地及營建等相關的業務。社長王錦東最初是一名木炭商,後來入職發記茶行,1934年成為發記茶行的總經理。除了茶行的工作以外,他也擔任臺北商工協會的常務理事及臺北勸業信用組合監事。[8]與王錦東一同組成明石砂利株式會社的,如陳維貞、陳春林等,幾乎也都有參與臺北商工協會或是臺北勸業信用組合,應是對於臺北的工商業有一定程度了解。雖然公司名為明石砂利株式會社,但包辦的業務也包含土地開墾以及不動產的買賣。可能由於在商工協會與勸業信用組合的關係,在開墾土地與仲介方面有更多管道得以進行生意上的往來。
另外,包含王錦東在內的幾名重要幹部,在1942年時皆改為日本姓名。王錦東改名為宮田嘉泰、江丁奇改名為江崎弘志、陳春林改名為三浦春男、楊喬木改名為吉井喬二。[9]
明石砂利會社於1938年購買了頂北投紗帽山118、119、121三塊土地(約在今日北投草山道路,北水陽明山淨水場旁、陽頭公路/紗帽山轉角內側的幾塊土地),將近0.3甲的土地,並且在121番地上,建了一座13坪餘的石造倉庫,但無法確認其用途。
明石砂利資料表(1942年)
公司名稱:明石砂利株式會社公司位置:
臺北市下奎府町二ノ二六(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28號)(1938)→ 臺北市永樂町四ノ六五(約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32號)(1939後)
設立:昭和十三年二月十七日
目的:一、承包採取砂利玉石的買賣、代理業務;二、不動產買賣;三、土地的開墾與整地事業;四、與前述相關的附帶業務,但不包含需要取得許可的事務 資本額:兩萬圓
取締役社長:王錦東(宮田嘉泰)
取締役:楊喬木(吉井喬二)、陳維貞、日下由吉、許金爐
監察役:江丁奇(江崎弘志)、陳春林(三浦春男)、陳鉅勳
[1]日文維基百科,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A0%82%E5%88%A9,閱覽日期2020/10/20。
[2]〈巿街道路の砂利撒敷〉,《臺日》,1919年12月22日,版02。
[3]〈砂利に埋り卽死〉,《臺日》,1924年4月19日,版02。
[4]〈砂利と防疫組合 廳長の大英斷〉,《臺日》,1917年3月1日,版02。
[5]〈砂利會社如何〉,《臺日》,1920年4月4日,版02。
[6]〈防疫組合解散〉,《臺日》,1921年3月30日,版05。
[7]《臺北市土木要覽 昭和十四年》(臺北:臺北市土木課,1938),頁115-117。
[8]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頁34-35。臺北商工協會創設於1933年,目的是統合臺北的中小工商業者,共同振興臺灣的產業,除了臺灣人以外,也有日本人加入,協會則有發行臺北商工協會報。
[9]「商業登記」(1944年08月04日),〈臺灣總督府官報第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2030725a015。鹽見喜太郎,《臺灣實業興信所 第二十四版 臺灣銀行會社錄》194211114,頁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