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奕瑄
1922年公布臺灣教育令中提及大學教育,可視為臺北帝國大學創建緣由。[1]1928年5月臺北帝國大學在臺北市富田町(現今臺大校本部)成立,由幣原坦擔任校長、大島金太郎為理農學部長、藤田豐八為文政學部長,[2]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9所帝國大學之一,也是殖民地時期台灣唯一的大學。臺北帝大被稱為國策大學,下設理農學部與文政學部;理農學部以熱帶、亞熱帶科學為主,尤其農業是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發展重點,農學研究也因得到總督府較多支持;文政學部則包含土俗學與人種學、南洋史學等講座。
以上皆顯示臺北帝大設立之初,官方即著眼於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臺北帝大設定配合國家政策、以發展日本南進所需要的學問為中心的使命。[3]
此後,臺北帝國大學授課科目與講座不斷增加,也曾多次增設學部、研究所。1936年,整併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臺北醫院,成立臺北帝大醫學部。爾後陸續成立大學預科,以及將理農學部一分為二,並設立工學部,又於戰時設立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4]
臺北帝國大學與草山有許多關聯。
臺北帝大的教授似乎很喜歡草山,以幣原坦為首,許多教授紛紛到草山後山一帶建造別墅,當時的記者因而曾以「博士村」描述此區。[11]1928年8月,幣原坦於紗帽山415-3、415-4番地興建一棟別墅(現址為湖山路一段27號),稱為春邱書室,落成時舉行盛大的午餐會,邀請許多名人參與。[12]1937年幣原辭去帝大校長職位,返回日本時,將此別墅捐給學校,改為臺北帝大俱樂部。[13]
其他在草山擁有別墅的教授,包含臺北帝國大學草創階段便參與規劃的首任理農學部長大島金太郎、氣象學教授白鳥勝義、農學教授野田幸猪。大島別墅為木造建築,位於紗帽山415番地(今湖山路一段29號),1928年購置;大島於1934年去世後,由其子大島良雄繼承,由白鳥勝義代為管理。白鳥勝義則在稍晚的1935年購入紗帽山414-3番地(今湖山路一段33號)。野田幸猪同樣於1935年購入紗帽山414-1番地(今湖山路一段37號),並建築一棟木造房舍,但1939年即轉移給在臺北開業的婦產科醫生福田義雄。這些土地、建物戰後皆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交台灣省公產管理處管理。[21]
臺大在草山還擁有另有一棟建物,位於今湖山路一段43號,日治時期的地號為紗帽山401番地。此棟房舍1928年由從事洋傘販賣、棉布批發的商人小林惣次郎所有,其上建有石造房舍,一度由北投星乃湯溫泉的主人佐野庄太郎管理。戰後,1946年由臺灣省公產管理處接收,再於1956年將所有權移轉至臺灣大學。此棟建物與春邱書室同樣曾經作為招待所使用。[22]
[1]吳密察等編,《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頁8-9。
[2]「幣原坦任台北帝國大學總長、俸給、台北帝國大學分」(1928年3月1日),〈昭和三年一月至三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臺灣總督府檔案.進退原議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050082X001。
[3]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頁34-36。
[4]吳密察等編,《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頁11。
[5]臺灣總督府文教局,《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二十七年報》(臺北:盛進商行印刷部,1931),頁57-58、402。
[6]吳密察,〈從日本殖民地教育學制看臺北帝國大學的設立〉,收入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1),頁170-172
[7]谷河梅人,《臺灣山岳會十五年史》(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山岳會,1944),頁6-53。
[8]谷河梅人,《臺灣山岳會十五年史》(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山岳會,1944)頁44-74。
[9]〈百餘名も列席しきのふ山小屋開き 幣原山岳會長によつて『振衣亭』と名づく〉,《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6月20日,坂次n02。
[10]〈草山一帶は躑躅の花盛 行樂の人人できのふ大賑ひ〉,《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3月28日,版次n02。
[11]〈櫻や桃や 咲き初む 草山の羽衣園〉,《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3月1日,版次7。
[12]士林地政事務所藏土地台帳: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415-0003地號、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145-0004地號;〈幣原總長の別莊落成〉,《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8月25日,版次2;〈幣原帝大總長 自宅で療養〉,《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21日,版次2。
[13]松本巍著、蒯通林譯,《臺北帝國大學沿革史》(臺北:蒯通林,1960),頁30。
[14]臺北帝國大學,《昭和十三年 臺北帝國大學一覽》(臺北:臺北帝國大學,1938),頁287。
[15]李東華、楊宗霖,《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頁283。
[16]李東華、楊宗霖,《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頁162。
[17]國立臺灣大學編,《國立臺灣大學概況 民國三十六學年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47),頁112。
[18]士林地政事務所藏土地台帳: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415-0003地號、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145-0004地號。
[19]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臺灣大學概況 民國五十七學年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68),頁16。
[20]國立臺灣大學書函:校總字第1020017013號,2013年3月12日。
[21]士林地政事務所藏土地台帳: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414-0003地號、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414-0004地號、頂北投段紗帽山小段0414-0001地號。
[22]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臺灣大學概況 民國五十七學年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68),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