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以蓁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創立於大正八年(1919)七月。其成立的背景是臺灣總督府考量各項行業發展需要電力,因此整合多家民營電燈公司,成立了半官半民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並且在同年開始興建重要的發電來源—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戰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改組為臺灣電力公司,隸屬於經濟部資源委員會。
公司名: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資本金:三千萬圓(大正八年),三千四百四十九萬五千圓(昭和四年),四千五百七十五萬元(昭和十年),七千七百四十萬圓(昭和十七年)
本社:臺北書院町一丁目一番(今總統府後方的臺電城中變電所、臺電市區服務中心)
歷任社長:高木友枝(1919)、遠藤達(1929.7)、松本幹一郎(1929.12)、畠山敏行(1932)、松木幹一郎(1934)、加藤恭平(1939.6)、林安繁(1939.10)、增田次郎(1942)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是1919年,臺灣總督府希望建設日月潭發電廠,但政府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集結了許多民營電燈公司後,整合出以半官半民的經營方式成立的電力公司。[1]1937年,日月潭水庫第一、第二發電廠完成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為了西岸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臺灣原本的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在日月潭水庫發電廠建成之後,水力發電達到76%,火力發電則降為24%,變成「水主火輔」的情況。
臺灣民間用電與工業用電的分水嶺則是在1938年。在此之間,民間用電量較高,尤其是電燈一直是最主要的用電項目,佔總營收超過一半以上。[2]除了電燈之外,家庭中所使用的電扇、暖氣也都需要臺灣電力會社的能源。1938年臺灣的電燈、電扇、電熱等統計資料中,電燈數有828,274顆,電扇有39,380隻,電熱則有6,646千瓦的用量。1938年以後,工業用電量首次超越電燈用電,臺灣該年度電燈營收值佔46%,工業營收值佔48%,[3] 代表著臺灣的用電方式進入新的模式。

昭和13年 內、臺電燈料金比較
資料出處:《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社業現况》,(不詳: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企畫部,1938年)
1930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北投設立了「電力療養所」,應該就是員工的俱樂部。[4]1937年4月1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中,有一篇關於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員們一起在早上七點半集合,八點從本社前搭巴士前往竹仔湖,大約九點抵達竹仔湖的報導。[5]
由此可以看出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對社員的福利機關以及休閒活動頗為重視。1938年9月25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草山上建築俱樂部,位址為頂北投紗帽山391-8(今臺北市北投區湖山路一段48、50號)。[6]1939年的總督府檔案中,可以看到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向總督府申請草山俱樂部前道路擴張以及水道管路布置許可的檔案。[7] 1939年8月10日的報紙,曾提及臺電招待東電社長小林一三前往草山俱樂部,小林盛讚日月潭水庫建設成功的報導。[8]
1940年代,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了西部多家民營電燈株式會社;1944年再合併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完成電力事業的一元化,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認知臺電的模式。[9]
戰爭結束後,臺電原由「臺灣省接收委員會」轄下工礦組接收;11月中央政府經濟部加入,共同負責接收。接收後的接辦由經濟部的「資源委員會」包辦。[10]臺電在戰後依然持有陽明山上俱樂部的產權,並且曾為許多重要官員的別墅。時至今日,臺電仍繼續修整這些陽明山上的建物,延續著臺電在草山溫泉區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