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佩賢
圖 多喜之湯旅館剛成立時的樣貌
出處:〈草山の平民的浴場〉,《臺日》1923年8月14日(7)。
說明:照片右邊的建築是浴室,中間是廣間和食堂,左邊是特別室。
出處:〈草山の平民的浴場〉,《臺日》1923年8月14日(7)。
說明:照片右邊的建築是浴室,中間是廣間和食堂,左邊是特別室。
【簡歷】
成立時間:1923年
成立者:德永萬七、半田伊右衛門、那和庄吉
日治時期地番:頂北投紗帽山318-8(電話8番)
現在位址:約在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一段1、3、5號及17、19、21、23號。
【歷史】
多喜之湯位於草山溫泉區的入口處的多喜橋畔,從旅館散步出來就可以觀賞到草山瀑布。1923年東宮行啟後,草山的發展更受到注目,趁著這個熱潮,當年8月,基隆運送業者德永萬七、若草屋主人半田伊右衛門、臺北那和庄吉三人,在多喜之橋左方的小山丘上設置,約140坪,設立費用約2萬圓。旅館四周用短片木材層疊圍繞(蛇腹),有文化村的感覺。共有三棟建築,中間是大廣間和食堂、賣店,大廣間有四十疊,可供100人左右的宴會;左邊有六疊和八疊的特別室三間;右邊的建築是浴室,號稱當時草山最大浴槽,長九尺,寬十四尺,分男女兩室。入浴一人25錢,座蒲團、煙草盆免費。只入浴1人5錢,特別室可供餐,1圓80錢以上可依客人需要訂餐。 [1]
1923年為了準備裕仁皇太子到草山行啟,臺北州自前一年度即開始積極整備道路,並以26,000圓經費,在草山入口處架設新橋,於1923年3月完工,長約200公尺(110間,1間=1.82公尺)、寛5.5公尺(3間),橋墩為鐵筋混凝土,高45尺(1尺約30公分),橋上柵欄使用阿里山檜。因橋旁是瀑布,瀑布的日文發音為taki(「瀧」,たき),遂以同音異字,將此橋命名為「多喜之橋」,有時也寫為「瀧之橋」(即今日的福壽橋)。 [2] 在橋旁的新旅館,便因此命名為多喜之湯。
此三名創立者的生平都不詳,只知道半田很早就定居在草山,蓋有別墅萬壽園,且經營旅館若草屋;德永是基隆的運輸業者。1930年時的資料,經營者只剩下德永萬七一人。此塊土地地號原屬於紗帽山318-2番,於1924年分出318-8,並改地目為建地,土地所有者是臺灣土地建物會社,很可能是德永等人向該公司租賃土地開設旅館。 [3]
1930年介紹草山溫泉的旅遊手冊上,對多喜之湯有如下的介紹:
位於草山的入口,渡過瀧之湯橋在左手邊的高臺上。貫穿草山的二條溪流之一,
經過該旅館前面,形成瀑布而得名。可仰望紗帽山的雄姿,俯瞰如畫般的田園
風光,萬綠在眼前展開。不僅視野佳,月夜中蟲音和著流水聲,更是詩情畫意。
客室及大廣間都很漂亮,庭園也有特色。最近設臺灣料理部,致力於接待本島
人浴客。有內湯設備。
一泊二食一等4圓;二等2.5圓。 [4]
位於草山的入口,渡過瀧之湯橋在左手邊的高臺上。貫穿草山的二條溪流之一,
經過該旅館前面,形成瀑布而得名。可仰望紗帽山的雄姿,俯瞰如畫般的田園
風光,萬綠在眼前展開。不僅視野佳,月夜中蟲音和著流水聲,更是詩情畫意。
客室及大廣間都很漂亮,庭園也有特色。最近設臺灣料理部,致力於接待本島
人浴客。有內湯設備。
一泊二食一等4圓;二等2.5圓。 [4]
與草山其他民營旅館類似,因為草山公共浴場提供住宿,一般民營旅館很難和其競爭,1920年代後半,多喜之湯也多次被傳為經營困難。或許正因如此,到了1930年才要開始拉攏臺灣籍客人,開始提供臺灣料理。到1940年代,仍持續經營,當時收費為3-4圓,[5] 戰後情況不明。
從多喜之湯走出來就可以在多喜橋上觀賞瀑布
出處: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
圖 位在磺溪左岸高臺上的多喜之湯旅館
右邊的建築是浴室,中間是廣間和食堂,左邊是特別室。
出處: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
[1]〈草山の平民的浴場〉,《臺日》1923年8月14日(7)。
[2] 〈草山の新橋 渡初式擧行 名も相應しい多喜の橋 廿八日總督各部局長を隨へて〉,《臺日》1923年3月29日(9)。
[3]士林地政事務所藏,頂北投紗帽山土地台帳及土地登記簿。未見該地號的家屋台帳。
[4]中島春甫,《台北近郊の溫泉案內(礁溪、北投、草山、金山)》(臺北:臺灣案內社,1930),頁81。
[5]《台北とその附近》(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鐡道部,1940),無頁碼;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頁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