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起始年代:1925年
發起人:鎌野芳松、平尾伊三郎、大神久吉、二宮寶太郎、尾崎彌三郎
分布範圍:臺北市內、圓山、芝山巖、草山、竹子湖、北投
四國八十八靈場是指在四國(香川、高知、德島、愛媛縣)境內與傳說中日本佛教高僧弘法大師有淵源的八十八所寺院,自江戶時代以來,開始流行巡迴參拜這些寺院來進行洗滌心靈的修行,稱為「四國遍路」,有些信眾將遍路視為得到等同於弘法大師功德的途徑。日本統治臺灣以後,臺北市內的日本人引進了此種觀念,在臺北市內、圓山、芝山巖、草山、北投等地創立了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1925年在臺北新高野山弘法寺(今臺北天后宮)為八十八尊佛像開光。[1]由於並不是特定佛寺發起,因此供奉石佛的地點並沒有限定於特定宗派,甚至也會設置於火葬場、神社之內,也有些石佛位於溫泉地的道路周遭。[2]
新四國八十八靈場一年當中有春、秋兩次參拜團,全部參拜完畢需要二至四天不等。參拜團通常是在設置第一番佛像的弘法寺集合出發,參拜臺北市、圓山的靈場;第二天前往士林,參拜芝山巖周遭的石佛後便前往草山,並於當地留宿一晚。第三天從草山到竹子湖,再下山抵達北投住宿過夜,最後一日則是參拜完北投的靈場,回到弘法寺做結願迴向(祈禱的一種,表明巡禮已結束)。[3]由這些靈場設置的地點可以發現,這些在臺日本人在實踐自身信仰的同時,似乎也在順便宣揚了殖民地觀光。
參拜團多會選擇在草山、北投過夜則可能與溫泉有關。1925年首次參拜巡禮,就已經可以看到多家當地溫泉旅館列入住宿選擇名單之中,如草山的巴旅館、若草屋、山梅旅館,北投則有松濤園、星之湯、日之出館等。1934年撰寫巡禮遊記的三九郎也提到巡禮途中的住宿有巴旅館、多喜湯、若草屋這三間旅館可供選擇。[4]甚至有些石佛直接設置在旅館之中,如石佛第45番設置在草山的多喜湯,可見在石佛設置之初就已經跟草山、北投的溫泉觀光有所連結。[5]
經由筆者的田野調查,目前仍可以在湖山路一段27號台大俱樂部前看到一尊弘法大師像,其與四十五番不動明王像旁邊的弘法大師有幾分神似。在草山舊公共浴場(陽明路一段76、78、80號)則有四十六番石佛。而郭中端的調查中則顯示新生街5、7號,也就是近藤勝次郎及紺田隆太郎別墅的庭院中留有六十六番石佛,可見有些四國八十八靈場的石佛並沒有遭受破壞,陪伴著這些日治時期富商、教授的別墅或者在當時的溫泉浴場旁度過了悠悠歲月。
圖一 舊臺北帝國大學俱樂部(湖山路一段27號)前的弘法大師像(筆者拍攝)
![]() |
圖二 臺北市陽明山(第四十五番岩屋寺不動明王&弘法大師),左側佛像為信徒為了紀念四國遍路創始者湖法大師而設置,不屬於八十八所靈場。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四國八十八所靈場(Taiwankengo拍攝)
檢索日期:2020年12月3日
圖三 草山舊公共浴場(陽明路一段76、78、80號)的第46番石佛(筆者拍攝)
表一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位置及現況
石佛番號 |
山號 |
四國寺廟 |
本尊 |
所在地 |
現存地 |
第1番 |
竺和山 |
(今臺北天后宮) |
臺北天后宮 |
||
第2番 |
日照山 |
臺北天后宮 |
|||
第3番 |
龜光山 |
釋迦如來 |
(西門紅樓旁) |
大安區念佛寺 |
|
第4番 |
黑巖山 |
新富町不動尊 |
不存 |
||
第5番 |
無盡山 |
勝軍地藏菩薩 |
不存 |
||
第6番 |
溫泉山 |
(今東和禪寺) |
不存 |
||
第7番 |
光明山 |
阿彌陀如來 |
大正町大正公園 |
不存 |
|
第8番 |
普明山 |
三橋町葬儀場 (今康樂公園) |
不存 |
||
第9番 |
正覺山 |
涅槃釋迦如來 |
不存 |
||
第10番 |
得度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圓山臨濟護國禪寺 |
不存 |
|
第11番 |
金剛山 |
藥師如來 |
|||
第12番 |
摩盧山 |
||||
第13番 |
大栗山 |
||||
第14番 |
盛壽山 |
不存 |
|||
第15番 |
藥王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16番 |
光耀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
第17番 |
瑠璃山 |
七佛藥師如來 |
|||
第18番 |
母養山 |
藥師如來 |
|||
第19番 |
橋池山 |
延命地藏菩薩 |
芝山岩 |
正願禪寺 |
|
第20番 |
靈鷲山 |
地藏菩薩 |
不存 |
||
第21番 |
舎心山 |
虛空藏菩薩 |
不存 |
||
第22番 |
白水山 |
藥師如來 |
正願禪寺 |
||
第23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24番 |
室戶山 |
虛空藏菩薩 |
不存 |
||
第25番 |
寶珠山 |
延命地藏菩薩 |
不存 |
||
第26番 |
龍頭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27番 |
竹林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台史博 |
||
第28番 |
法界山 |
大日如來 |
正願禪寺 |
||
第29番 |
摩尼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30番 |
百々山 |
阿彌陀如來 |
不存 |
||
第31番 |
五台山 |
正願禪寺 |
|||
第32番 |
八葉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33番 |
高福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34番 |
本尾山 |
藥師如來 |
正願禪寺 |
||
第35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36番 |
獨鈷山 |
波切不動明王 |
士林-草山道路 |
正願禪寺 |
|
第37番 |
藤井山 |
阿彌陀如來 |
正願禪寺 |
||
第38番 |
蹉跎山 |
三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正願禪寺 |
||
第39番 |
赤龜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40番 |
平城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41番 |
稻荷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42番 |
一王果山 |
大日如來 |
不存 |
||
第43番 |
源光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台史博 |
||
第44番 |
菅生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草山多喜橋 |
不存 |
|
第45番 |
海岸山 |
不動明王 |
草山多喜湯 |
陽明山 |
|
第46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草山 |
陽明路一段76、78、80號 |
|
第47番 |
熊野山 |
阿彌陀如來 |
不存 |
||
第48番 |
清瀧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49番 |
西林山 |
釋迦如來 |
不存 |
||
第50番 |
東山 |
藥師如來 |
以文堂別莊 |
不存 |
|
第51番 |
熊野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52番 |
瀧雲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53番 |
須賀山 |
阿彌陀如來 |
台灣教育會療養所 (林間學校) |
不存 |
|
第54番 |
近見山 |
不動明王 |
竹子湖 |
不存 |
|
第55番 |
別宮山 |
不存 |
|||
第56番 |
金輪山 |
地藏菩薩 |
北投區 中興路旁 |
||
第57番 |
府頭山 |
阿彌陀如來 |
不存 |
||
第58番 |
作禮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竹子湖駐在所右側 |
不存 |
|
第59番 |
金光山 |
藥師如來 |
竹子湖 五十四番下方斜坡 |
不存 |
|
第60番 |
石鐵山 |
大日如來 |
弘法寺草山別院 |
不存 |
|
第61番 |
栴檀山 |
大日如來 |
不存 |
||
第62番 |
天養山 |
一ノ宮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63番 |
密教山 |
不存 |
|||
第64番 |
石鈇山 |
阿彌陀如來 |
不存 |
||
第65番 |
由靈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66番 |
巨鼇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新生街5、7號 |
||
第67番 |
小松尾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68番 |
琴彈山 |
阿彌陀如來 |
不存 |
||
第69番 |
七寶山 |
不存 |
|||
第70番 |
七寶山 |
北投地獄谷 |
不存 |
||
第71番 |
劍御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北投松本別莊 |
不存 |
|
第72番 |
我拜志山 |
大日如來 |
北投 |
不存 |
|
第73番 |
我拜師山 |
釋迦如來 |
不存 |
||
第74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75番 |
五嶽山 |
藥師如來 |
臨濟護國禪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76番 |
鷄足山 |
藥師如來 |
北投 |
不存 |
|
第77番 |
桑多山 |
藥師如來 |
不存 |
||
第78番 |
佛光山 |
阿彌陀如來 |
臨濟護國禪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79番 |
金華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80番 |
白牛山 |
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臨濟護國禪寺 |
||
第81番 |
陵松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北投-大師岩道路 |
不存 |
|
第82番 |
青峰山 |
千手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3番 |
神毫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4番 |
南面山 |
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5番 |
五劍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6番 |
補陀落山 |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7番 |
補陀落山 |
聖觀世音菩薩 |
不存 |
||
第88番 |
醫王山 |
藥師如來 |
北投鐵真院 |
北投登山路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3,1934,頁97-105;〈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二)〉,《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4,1934,頁87-93;〈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三)〉,《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5,1935,頁123-127。現存地為筆者整理。
附錄一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靈場分布圖(筆者整理製作)
[1] 〈弘法寺の開眼供養 新靈場へ奉安する 八十八體の佛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2版),1925年4月15日;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4,頁99。
[2] 中川未來,〈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四国遍路と世界の霊場》1:1,頁46。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934,頁99;中川未來,〈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四国遍路と世界の霊場》1:1,頁45-46。
[3] 〈臺北靈場參拜團〉,《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0月6日,夕刊,第2版。
[4] 〈弘法寺の開眼供養 新靈場へ奉安する 八十八體の佛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第2版),1925年4月15日;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二)〉,《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4,1934,頁93。
[5]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二)〉,《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4,1934,頁93;三九郎,〈臺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巡禮の記(三)〉,《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55,1935,頁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