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佩賢
圖1 草山山梅旅館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臺灣溫泉主題典藏」,cdm.lib.ntu.edu.tw/cdm/landingpage/collection/spring。點閱日期: 2020年9月9日。典藏號ntul-tm-cpc_0028_001。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臺灣溫泉主題典藏」,cdm.lib.ntu.edu.tw/cdm/landingpage/collection/spring。點閱日期: 2020年9月9日。典藏號ntul-tm-cpc_0028_001。
【簡歷】
成立時間:1913年
成立時間:1915年
經營者:寺坂モト
日治時期地番:草山磺溪內137番地(電話4番)
現在位址:約在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一段36號、38巷1號。
【歷史】
草山山梅旅館於1915年5月成立,為臺北城內石坊街旅館山梅館之分館。山梅館曾在1914年贈送兵庫縣產的內地櫻苗木700株給臺北廳,準備種在草山,可說是山梅館與草山結緣之始。[1]根據曾任記者的佐藤政藏日後回憶,草屋和養氣館都是由臺北的包工(請負師)紺元友吉建造,隔著磺溪兩岸,左岸是養氣館,右岸是若草屋;養氣館本來是原植松材木店經營者川口[吉太郎]的別墅,可能是養氣館停止營業後,若草屋便搬到左岸(原養氣館),右岸的房子(若草屋)後來就變成山梅旅館。[2]
圖1是1910年代的照片,應該是初創時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山梅旅館為木造建築,四周有圍籬,下層為堆石、上層為木柵。其位址所在地番為磺溪內137番,1908年登記為當地何軟來所有,1913年2月賣給家在艋舺西門外街的紺元タイ(應為紺元友吉的太太),[3] 1919年10月紺元又賣給平戶吉藏。山梅旅館成立時,土地是屬於紺元的。磺溪內137番上的房舍,家屋台帳番號為137,登錄的房舍為內地式木造,店鋪使用,面積有104坪,權利者為寺坂モト,收益額最高記錄為1,077圓。但這些記錄的時間不詳,寺坂的經歷也不詳。
與鄰近的若草屋的情況類似,山梅旅館的經營難以與公共浴場及警察官療養所競爭。[4] 1922年全年中利用度最高的是警察官療養所,有宿泊客766,日歸1,853人;公共浴場宿泊605人,日歸1,304人;若草屋宿泊146人,日歸601人;而山梅旅館宿泊客人124人,日歸165人,比若草屋的生意更不好。[5]
1930年時,山梅旅館有十疊房間2間,八疊3間,六疊1間,四疊半2間,共8間客房,有男女2個浴槽,各可供十人入浴。[6]
1930年介紹草山溫泉的旅遊手冊上,對山梅旅館有如下的介紹:
位於草山道路中央,本家為平房,再加上最近新築的二棟,共有三棟房舍,客室八間,庭園
雖然不大,但搭配泉石之美,栽種梅、桃、杜鵑等,陽春季節十分美麗。在綠色山脈旁、溪
流東側,潺潺水聲配上蛙鳴蟲奏,與該館標榜之醇樸接待法相應,給予旅客好感。
近時也提供調理臺灣料理的設備,也有內湯的設備。一泊二食一等3.5圓;二等2.5圓。
為JTB特約館。[7]
雖然不大,但搭配泉石之美,栽種梅、桃、杜鵑等,陽春季節十分美麗。在綠色山脈旁、溪
流東側,潺潺水聲配上蛙鳴蟲奏,與該館標榜之醇樸接待法相應,給予旅客好感。
近時也提供調理臺灣料理的設備,也有內湯的設備。一泊二食一等3.5圓;二等2.5圓。
為JTB特約館。[7]
JTB特約館是與日本內地的日本旅行會社簽約的旅館,如果事先購買JTB的coupon券價格較優惠,通常會便宜1圓左右。與多喜之湯相同,在與公共浴場競爭中,開發臺灣人客源成為這些小型溫泉旅館的選項,因此,開始提供臺灣料理,甚至可以自己調理。1940年時的資料,山梅館房間只有5室,比1930年代的資料少了3室,原因不明,也不再標註JTB特約商店,一晚價格為2.5-4圓。[8] 戰後情形不詳,原址改建為臺北市政府公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陽明山公園管理所。
圖2 草山山梅旅館中庭
出處:中島春甫,《台北近郊の溫泉案內(礁溪、北投、草山、金山)》(臺北:臺灣案內社,1930)
出處:中島春甫,《台北近郊の溫泉案內(礁溪、北投、草山、金山)》(臺北:臺灣案內社,1930)
[1]〈內地櫻の寄贈〉,《臺日》1914年3月8日(7)。
[2] 佐藤政藏,《台北州下の溫泉》(臺北:臺灣產業評論社,1932),頁74。同書中,佐藤自己附註說,「一說,當時只建了現在的(1937年時)山梅旅館,以之為若草屋,由半田經營,後來,半田才在現在位置建了房子。」根據土地台帳,1920年時,川口吉太郎取得紗帽山332、333、377、379、380、381等地號的土地,並於1923年移轉給平戶吉藏,但這些並非後來若草屋或山梅旅館的地號。
[3]1913-1917年左右,紺元家在草山擁有的土地,登記為紺元タイ所有者有磺溪內135、136、137、138、138-1,約在今陽明路一段36-50號左右;登記為紺元友吉所有者為頂北投紗帽山322、323、323-1、323-2、324、324-1、324-2,,約為今陽明路一段37、39、43、45、47號。雖然兩人的土地在當時分屬士林和北投,但其實兩塊地隔著今陽明路一段(當時可能是磺溪支流),是毗鄰的一大塊地。
[4]〈旅館は決して 高くない 十二勝入選 草山だより〉,《臺日》1927年9月5日(3)。
[5]〈草山溫泉遊覽者數〉,《臺日》1923年1月25日(2)。
[6]作者不詳,《草山 北投》(臺北:江里口利三郎,1930年)。
[7]中島春甫,《台北近郊の溫泉案內(礁溪、北投、草山、金山)》(臺北:臺灣案內社,1930),頁82。
[8]《台北とその附近》(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鐡道部,1940),無頁碼;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頁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