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佩賢
改築後的公共浴場
說明:公共浴場至少歷經3次增築,此圖中可以看到已經是瓦葺屋頂的兩層樓建築
出處:《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彙報》第6號(1930),取自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說明:公共浴場至少歷經3次增築,此圖中可以看到已經是瓦葺屋頂的兩層樓建築
出處:《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彙報》第6號(1930),取自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簡歷】
成立時間:1913年
管理者: 臺北廳/州
日治時期地番: 磺溪內131-4番地
現在位址:約在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一段76、78、80號。
【歷史】
與鄰近的北投溫泉相比,草山溫泉算是很晚開發,大約要到日本統治15年後的1910年代以後,才有比較多人注意到草山溫泉。隨著對草山溫泉的了解提升,總督府及地方廳的官員意識到與北投溫泉區相比,草山環境更為閑靜,溫泉的泉質也更適合保健療養,而開始有開發草山溫泉的構想。1912年8月,臺北廳擬配合北投公共浴場的開設,同時整備鄰近的草山溫泉,內田嘉吉民政長官親自到草山溫泉去視察;[1]9月,內田又與井村大吉臺北廳長及出口雄三技師一起赴草山溫泉視察。[2] 1913年6月北投公共浴場完工,7月臺北廳決定以公共衛生費在草山也新設公共浴場,8月底完工開放。[3]
草山浴場只用了2個月左右的時間即完工,是比較簡陋的茅草屋,有客室八疊1室、4疊半2室,有男女兩個浴槽,引溫泉為內湯。一泊三食85錢,午餐和入浴料35錢,只有入浴料1回5錢。[4]
草山公共浴場雖然是由廳公共衛生費建設,但落成後是交給在圓山經營しじみ茶屋的日本人橫山經營。[5] 公共浴場建成後,也吸引民間業者在當地開設旅館,若草屋、養氣樓、山梅旅館陸續開業,但最受大眾歡迎的,還是公共浴場,因此,很快地在開業1年後便增建1棟六疊客室2間。利用者表示「浴場非常理想,雖然不大,但溫泉的成分高,清水可自由使用,溫度可以自己調整,溫泉水透明無臭,無刺激性」,非常滿意。這位記者推薦的方法是,早上第一班火車5:30抵達士林,雇用一名苦力,幫忙搬運行李、食料品,慢慢散步上山,大約9:00或9:30就會到草山溫泉。苦力大約40錢,如果坐手推車,單程1圓;坐轎的話單程80錢。[6] 當時住宿在溫泉旅館,除了可以訂附餐的住宿,也可以自己帶食料品在旅館自炊。這位記者便提議,自己帶五六種罐頭及青菜類,在旅館炊飯,這種半自炊的方式很方便。如果只有中飯訂旅館的附餐,每餐30錢,酒1瓶要另加25錢運費,住宿1晚50錢,入浴料一次5錢,這樣住一個月只要25圓,以這樣的價錢和環境,是很好的移地療養場所。[7]
公共浴場提供的午餐菜色為何呢?另一位利用者記錄了此時午餐的菜色,1個人只要50錢,十分便宜。
1918年7月,比公共浴場更豪華的警察官療養所落成,雖然是提供警察關係者使用,但只要有介紹信,外人也可以利用。1919年的報導顯示,草山公共浴場有8疊客室3間,4.5疊2間,6疊1間,以及十疊的大廣間,應該是後來又陸續增建。隨物價上漲,費用也隨之調整。早餐30錢,午、晚餐皆50錢,住宿1晚20錢。只入浴的話,含座敷費、浴衣租借費10錢。 [9]
1920年,公共浴場又有增築計畫而開始買收土地。當地地主吳通仔、吳深淵於1920年3月1日向臺北廳公共衛生費整理者臺北廳長梅谷光貞提出寄附申請,寄附範圍包括:
1. (原野)磺溪內128番地0.0285甲,
2. (原野)磺溪內128-1番地,0.032甲,
3. (原野)磺溪內129番地,0.0135甲,
4. (雜種地)磺溪內131-2番地,0.0045甲。[10]
2. (原野)磺溪內128-1番地,0.032甲,
3. (原野)磺溪內129番地,0.0135甲,
4. (雜種地)磺溪內131-2番地,0.0045甲。[10]
1922年,作為皇太子行啟的準備工作之一,臺北州投入15,000圓經費,增建草山公共浴場,預定可以讓60人同時利用。[11] 同年12月底完成,新築休息室6室,浴場也華麗改造,總坪數擴建為143坪,客室使用阿里山檜木。[12] 1922年的利用人數,宿泊客為605人,日歸旅客1,304人;[13] 1926年的利用人數為3,317人(未分宿泊或日歸),更可見大幅增加。 [14]
隨著草山遊客增加,1927年左右起,開始有在臺灣設立國立公園及遊園地的討論。1927年底,臺北州將草山、大屯山公園營造調查費4,000圓編入翌年度預算。[15] 1928年年中,臺灣土地建物會社在草山的出租別墅落成,奧草山的別墅地也逐漸成形,8月臺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的別墅落成,進一步開發草山已經成為臺北州眼前迫切的課題。[16] 1928年底,臺北州設定五年的草山公園建設預算,第一年15萬圓,其後四年各5萬圓,共35萬圓,其中一項重大建設即是將新建新的大公共浴場。[17] 新公共浴場位置就在原公共浴場對面,1930年11月落成,盛大開場,取名「眾樂園」,即今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新公共浴場落成後,成為草山最重要的觀光景點,吸引眾多觀光客,每年浴客高達4萬人,舊公共浴場遂逐漸失去作用,呈閉鎖狀態,原本於1933年1月決定自4月起廢止。[18] 但不久後,因眾樂園利用者多,經常苦於空間不足,1934年遂決定重新整修舊公共浴場,命名為眾樂園別館,作為眾樂園廣間的延長,浴客多時,可收容於此處。[19]
眾樂園別館一直到1945年日本統治結束都持續使用,原建築物也大致保留下來。戰後曾作為陽明山管理局宿舍及臺北市政府宿舍。[20] 2005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曾委託臺北科技大學調查此建築物,雖然無法確認當時留存建物不同部位各為何時增建,但可以確認除其相當程度地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樣貌。根據2005年的調查,舊公共浴場為一層樓木造建築,後期增建(應為戰後增建部分)部分除外,可以看到建物西側有6疊及8疊客室各1間,另有類似廚房及餐廳的空間,與新公共浴場只隔著一條道路,這部分可能是較早建築者;建物東側有8疊客室3間,有緣側及走廊(廊下),隔間可以打通成大廣間,有可能是1934年增築者。[21]
公共浴場歷年客室統計
4.5疊 | 6疊 | 8疊 | 不明 | 說明 | |
1913 | 2 | 1 | |||
1914 | 2 | +2 | 1 | ||
1919 | 2 | 1 | 3 | ||
1922 | 2 | 1 | 3 | +6 | |
1934 | |||||
2005 | 1 | 1(西)+3 |
圖1 公共浴場初建成時的模樣
說明:圖中可以看到在溫泉溪流旁的木造茅草屋。
出處: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臺灣懷舊(旧)絵はがきが語る50年》(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頁77。
說明:圖中可以看到在溫泉溪流旁的木造茅草屋。
出處: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臺灣懷舊(旧)絵はがきが語る50年》(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頁77。
[1]〈長官の草山行〉,《臺日》1912年8月17日(2)。
[2]〈草山溫泉成行〉,《臺日》1912年9月30日(7)。
[3]〈草山溫泉行(三)〉,《臺日》1913年7月5日(4);〈草山溫泉場竣工〉,《臺日》1913年8月27日(7)。
[4]〈草山溫泉場竣功〉,《臺日》1913年8月27日(7)。一說六疊3室,〈夏の草山溫泉(二)〉,《臺日》1914年6月26日(7)。
[5]〈夏の草山溫泉(三)〉,《臺日》1914年6月27日(7)。
[6]〈夏の草山溫泉(三)〉,《臺日》1914年6月29日(7)。
[7]〈夏の草山溫泉(三)〉,《臺日》1914年6月29日(7);〈夏の草山溫泉(四)〉,《臺日》1914年7月1日(7)。
[8]掬糞子,〈草山遊記(下)〉,《臺日》1914年8月29日(4)。
[9]〈開け行く草山〉,《臺日》1919年3月13日(7)。
[10]〈草山公共浴場增設敷地受贈認可(公共衛生費整理者台北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0年永久保存,3018-14。
[11]〈目下增築中の 草山公共浴場は 今後は一層賑うであらう〉,《臺日》1922年8月4日(7)。
[12]〈草山公共浴場 大改築をなす〉,《臺日》1922年12月15日(9);〈草山公共浴場〉,《臺日》1924年7月20日(4)。
[13] 〈草山溫泉遊覽者數〉,《臺日》1923年1月25日(2)。
[14]〈お客の多い 公共浴場 昨年中の業績〉,《臺日》1926年3月9日(5)。順帶一提,北投一年間的入浴者是6萬多人。
[15]〈臺北州明年度預算〉,《臺日》1927年12月29日(4)。
[16]〈幣原總長の別莊落成〉,《臺日》1928年8月25日(2)。
[17]〈建築費約十三萬圓の大公共浴場 善美をつくす其內容 ……草山盆地の諸施設〉,《臺日》1928年12月15日(7)。
[18]〈草山の衆樂園家族室を建增 舊公共浴場は四月から廢止に決定〉,《臺日》1933年1月10日(7)。
[19]〈草山の舊公共浴場 衆樂館の別館に〉,《臺日》1934年3月17日(7);〈草山衆樂園の 別館近く開放〉,《臺日》1934年4月25日(7)。
[20]郭中端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溫泉建築解說及保存規劃》(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頁127。
[21]張崑振主持,《台北市草山管理局單身宿舍及眾樂園別館建物測繪及影像紀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執行,2005年),頁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