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蕙羽
臺灣的近代登山與健行概念為日治時期所引進,當時的登山以「探險」形式為起始,後發展出「健身」以及學校「體育」課程與校外活動,進而蛻變為「休閒」活動。[1]
位於臺北近郊的草山區域,在日治時期便十分盛行登山健行等相關活動,無論是從學校開始的登山活動,或是後續蓬勃發展的休閒活動,草山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草山」在日治時期指大屯山與七星山之間的鞍部地區,並非指一座山。[2] 草山附近的山群,包括紗帽山、七星山、大屯山、菜公坑山等,皆是登山健行的好去處。然而這些山皆為1500公尺以下的郊山(詳見表1),且距離臺北較近,無法達成探險與征服的目的,因此在登山健行活動的發展上,以學校活動、休閒活動為主。
表1 草山附近山群
山名 | 標高 |
烏尖連峰 | 282 M |
湖山 | 368 M |
山豬湖山 | 557 M |
紗帽山 | 643 M |
頂湖山 | 662 M |
竹篙山南峰 | 711 M |
竹篙山 | 818 M |
菜公坑山 | 883 M |
百拉咔山 | 911 M |
大屯山南峰 | 954 M |
大屯山西峰 | 968 M |
七星山東峰 | 1004 M |
大屯山 | 1092 M |
七星山 | 1120 M |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草山最早的登山健行活動為學校的校外教學,1899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學生,便在體育老師西尾可行的鼓勵下,於暑假期間登上觀音山、大屯山。[3] 然而,以登山、健行等活動為主的校外教學相關報導數量甚少,對比1900年以後蓬勃發展的學生登山活動,此時的學生登山活動並非普遍現象。
1900年臺北師範學校所舉辦的登山觀雪活動,開啟了草山附近的學生登山活動。
其實早在1896年,大屯山便因為其雪景,名列臺北八景之一。日本漢詩作家土居香國也曾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臺北八景系列詩,〈屯山雪景〉一詩寫道:「炎方誰道欲無冬,妙手安排有碧翁。日未三竿足奇景,大屯山頂雪玲瓏。」[4] 敘述臺灣雖處亞熱帶,但老天爺自有巧妙的安排,早晨大屯山山頂的雪景十分玲瓏。
這樣美麗的雪景,吸引了學校引領學生進行校外活動,根據當時報紙記載,1900年臺北師範學校曾有50多位學生,在校長小林鼎的帶領下登山觀雪。當時他們從位於大稻埕的校舍出發,經過北投街,約4小時後抵達北投溫泉場午餐,體驗溫泉後,開始登山,通過紗帽山北麓,下午抵達大屯山山頂,並在山上進行相關授課。[5]
1901年,臺北師範學校延續前一年的經驗,帶領學生登山,除了在雪中講習,分析降雪原因並觀雪,兼做耐寒練習;[6] 而國語學校也跟進這項登山活動,由校長田中敬一帶領全校學生登七星山。[7] 這樣的觀雪登山活動,經過幾年的舉行,已大致在學校內成形,此後臺北附近的學校多會在大屯山彙降雪時舉辦觀雪登山活動。[8] 大屯山因為距離近,以及其降雪的特殊景觀,成為臺北地區學校登山活動的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草山的登山健行作為「休閒」活動的風氣,則隨著地方登山組織的成立而展開。當時的臺北市有不少「趣味登山會」之類的登山同好組織,該會曾多次在其發行的《趣味登山會會報》刊登草山相關路線的登山健行活動,如烏尖連峯(包含軍艦岩、丹鳳山、唭哩岸山、烏尖連山)、水色尖山(今竹高山)、菜公坑山等登山計畫。
圖1 烏尖連峯、水色尖山、菜公坑山ハイキング等草山附近的登山計劃
出處:〈登山計劃[趣味登山會會報第四卷第三號]〉《趣味登山會會報》4:3,1936年2月28,頁109;〈記事抄錄[趣味登山會會報第四卷第四號]〉《趣味登山會會報》4:4,1936年4月4日,頁113-114。
隨著這些登山組織所舉辦的活動愈發盛行,臺北近郊的登山活動不再只是學生的校外教學,而成為大眾休閒的一部份。也因此,草山上的登山活動行程,也從原先的大屯山、七星山賞雪活動,登山愛好者也開發出各式各樣草山附近的登山路線。
1936年,當時最大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使用整版報紙推薦優秀的25條北部登山路線,其中高達9條路線位於草山附近,分別為菜公坑山、七星山、大屯山、紗帽山、烏尖連峰、不動瀧(今不動瀑布)、五指山(今北五指山)、大嶺峠(今擎天崗)、金山路線。[9]
草山的登山活動在大眾媒體的推廣下蓬勃發展,除了登山健行,亦能賞雪賞花、看落日餘暉,[10] 活動具多樣性;且登山路線多變、交通便利。
草山鄰近的北投又是名的溫泉遊樂區,登山者遊覽山群後,還可以下山到北投泡溫泉或飲酒遊樂。從各種條件來看,草山可說是結合健康、休閒與娛樂的最佳選擇。
圖2 臺灣日日新報整版的登山路線
出處:〈我社が推薦した 優秀廿五ース 北部を代表する地形と景觀 臺北、基隆から日歸り〉
《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20日,版7。
[1]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頁335-346。
[2]蔡蕙頻,〈從「草山」到「陽明山」: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白沙歷史地理學報》(8),2009年10月,頁127-152。
[3]〈暑中休暇中の國語學校〉,《臺日》,1899年8月4日,版2。
[4]土居香國,〈臺北八景 屯山積雪〉,《臺日》,1896年8月6日,版2。
[5]〈大屯山上雪中の講修〉,《臺日》,1900年2月8日,版2。〈雪中講修〉《臺日》,1900年2月9日,版3。
[6]〈大屯山上雪中の講習〉,《臺日》,1901年2月7日,版2。〈雪中登高〉《臺日》,1901年2月6日,版3。
[7]〈七星墩山觀雪運動〉,《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7,1901年3月,頁77。
[8]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頁161-165。
[9]〈我社が推薦した 優秀廿五コース 北部を代表する地形と景觀 臺北、基隆から日歸り〉,《臺日》,1936年6月20日,版7。
[10]土居香國,〈臺北八景 屯山積雪〉,《臺日》,1896年8月6日,版2。〈臺北八景の一 大屯の晚暉〉,《臺日》,1911年1月1日,版2。草山附近的賞花相關資訊可參考:奕瑄的文章